基于按需策略的无状态 IP 网络资源分配:PTT - BB 架构解析
1. IETF 的 PBM 架构可扩展性局限
IETF 资源分配协议(RAP)工作组为策略定义和管理指定了一个完整的框架。该框架引入了一组组件,用于实现策略规则的定义、保存和执行,包括策略决策点(PDP)、策略执行点(PEP)和策略存储库。
-
PDP
:负责高层决策过程,包括检索和解释策略,并通过一组 PEP 在网络中实施决策。
-
PEP
:位于网络和系统设备中,是策略决策的执行者。
-
策略存储库
:包含 PDP 使用的策略规则。
为了交换策略信息和/或决策,PDP 使用为该目的指定或扩展的几种协议之一与 PEP 进行交互,其中常见开放策略服务(COPS)协议是 IETF 专门设计用于实现这种交互的协议。最初,COPS 协议主要用于互联网骨干网的资源分配,提出了外包模型和预配置模型两种分配模型。
然而,IETF 的 PBM 架构存在可扩展性问题。在大型网络中,PDP 会成为瓶颈,难以处理大量的策略请求。此外,该架构以静态方式处理用户的服务级别协议(SLA),缺乏动态性,不利于诸如 IP 语音(VoIP)和视频点播(VoD)等服务的发展,也不利于网络资源的优化使用。
2. 可扩展的按需策略资源分配
如今,遵循 PBM 架构的管理系统既无法满足运营商的可扩展性需求,也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客户希望根据即时需求动态请求网络资源,而无需签订长期的 SLA。但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将动态资源分配集成到现有的 IETF PBM 架构中在大规模场景下并不可行。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提出了一种用于 IP 网络中按需策略资源分配的新解决方案。该方案旨在将决策操作分布到多个分布式 PDP 中,将 PBM 架构分解为一组功能组件。通过识别决策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提出了一种新的实例化模型,将非关键组件根据非功能需求(如性能目标、网络规模等)进行分布,同时将关键操作集中化,以保持决策过程的一致性。
在这个框架中,与带宽代理相关的操作被确定为关键操作,其他决策相关操作则是可复制的。因此,建议将带宽代理集中化,同时分布其他功能组件。通过实际实现和详细的分析研究,验证了该框架的可扩展性。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整体延迟始终低于 ITU - T 推荐的信令延迟限制,系统吞吐量高于 200 req/s,但系统吞吐量存在上限,带宽代理是该框架的瓶颈。
3. 带宽代理与问题陈述
带宽代理通常使用流量矩阵来存储和管理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流量矩阵的表示取决于所使用的网络技术,在一般情况下,一个特定管理域的流量矩阵包含多个管理信息库(MIB),如拓扑信息库和链路 QoS 信息库。
- 拓扑信息库 :帮助识别构成特定路径的链路集合。
- 链路 QoS 信息库 :包含每个链路内可用资源的信息。
带宽代理(BB)元素利用这两个特定的 MIB 实现准入控制,并相应地更新所有路径链路上的可用资源量。然而,流量矩阵是一个关键部分,不能被多个请求同时访问,否则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状态和死锁情况。因此,BB 成为了整体管理系统的瓶颈。
为了克服这一限制,可以在域中实例化多个带宽代理,每个 BB 负责管理一部分网络资源。为避免 BB 之间的冲突,可以采用分层方案来分配链路资源。在该方案中,中央带宽代理(cBB)负责管理链路资源,边缘带宽代理(eBB)负责管理分配给互斥路径子集的资源。
4. PTT - BB:主动式两层带宽代理
之前的方案将每个链路的带宽虚拟划分为配额,按需为路径分配和释放配额。当特定路径无法处理资源请求时,eBB 会向 cBB 请求增加带宽(配额请求);当 eBB 有多余配额时,会将其返回给 cBB(配额释放)。如果配额请求被 cBB 批准,eBB 接受资源请求;否则,考虑非无损路径模型和有损路径模型两种行为模式。
有损路径模型虽然资源使用未得到优化,但明显降低了 cBB 的处理开销。然而,该系统的可扩展性仍然受到限制,因为每次 eBB 收到针对关键路径的资源请求时,都会向 cBB 发送配额请求,而 cBB 处理配额请求的速率存在上限。
因此,提出了一种主动式的配额管理方案。当特定路径的可用资源低于某个阈值(TREQ)时,主动发起配额请求;当可用资源高于某个阈值(TREL)时,主动触发配额释放。配额请求和释放只能在定期的截止时间进行,定期截止时间应根据 eBB 的数量和 cBB 的处理能力进行选择。该方案不仅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还能减少处理资源分配请求所需的时间。
PTT - BB 架构采用分层方案,由 cBB 和一组 eBB 组成。cBB 使用拓扑信息库和链路 QoS 信息库实现按路径的配额分配和释放,eBB 负责管理互斥路径子集,并执行主动路径带宽自适应(PPBA)算法和面向路径的准入控制算法。
下面是相关算法的伪代码:
# PPBA 算法
1: While (true) {
2: For each path P(s,d).Bw in eBB {
3: NbQuota = P(s,d).ABW / QBW;
4: If (NbQuota < TREQ)
a. Msg.add (Req, P(s,d), (TREQ – NbQuota)+N*QBW);
5: If (NbQuota > TREL)
a. Msg.add (Rel, P(s,d), (NbQuota – TREL)+N*QBW); }
6: Send (Message)
7: Sleep (PTT - BB.Time); }
# 配额管理算法
1: If Message[i] == msg(Req, P(s,d), ReqQuota) {
2: If all L(i,j) ∈ P(s,d)) verify (L(i,j).ABW>ReqQuots
3: For each link L(i,j) ∈ P(s,d)
4: L(i,j).ABW - ReqQuota;
5: Msg (Req, P(s,d), granted);}
6: If Message[i] == msg(Rel, P(s,d), ReqQuota) {
7: For each link L(i,j) ∈ P(s,d)
8: L(i,j).ABW + ReqQuota;}
# 面向路径的准入控制算法
1:
Arrival of a Req (s,d).Bw
2:
If (Req (s,d).Bw < P(s,d).ABW) {
3:
P(s,d).ABW = P(s,d).ABW - Req (s,d).Bw;
4:
Accept Req (s,d).Bw;}
5:
Else Reject Req (s,d).Bw;
6:
7:
Arrival of a Rel (s,d).Bw
8:
P(s,d).ABW = P(s,d).ABW + Rel (s,d).Bw;
以下是相关参数的说明表格:
| 参数 | 说明 |
| ---- | ---- |
| Req (s,d).Bw 和 Rel (s,d).Bw | 两个由接口地址 s 和 d 标识的边缘路由器之间的带宽资源分配和释放请求 |
| QBW | 带宽单位(或配额)大小,单位为比特每秒 |
| P(s,d) | 允许两个地址 s 和 d 之间进行通信的路径 |
| P(s,d).ABW | 路径 P(s,d) 上的可用带宽 |
| P(s,d).Q | 分配给路径 P(s,d) 的配额数量 |
| L(i,j) | 由接口地址 I 和 j 标识的两个路由器之间的链路 |
| L(i,j).ABW | 链路 L(i,j) 上的可用带宽 |
| PTT - BB.Time | 自适应时间间隔 |
mermaid 流程图展示 PTT - BB 基本流程:
graph LR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资源请求到达 eBB]:::process --> B{资源是否充足?}:::process
B -- 是 --> C[接受请求,更新路径可用带宽]:::process
B -- 否 --> D{是否低于 TREQ?}:::process
D -- 是 --> E[发起配额请求]:::process
D -- 否 --> F[拒绝请求]:::process
E --> G{cBB 处理请求}:::process
G -- 批准 --> C
G -- 拒绝 --> F
5. 性能评估
为了分析 PTT - BB 的性能,搭建了测试平台并进行了一系列密集实验,主要分析了两个性能参数:呼叫阻塞概率和可扩展性增益。
5.1 呼叫阻塞概率
实验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拓扑结构:对等拓扑和链状拓扑。对于 PTT - BB,每种拓扑的路径管理任务分配给 3 个 eBB。资源请求由泊松过程生成,速率为 300 个请求/秒,会话寿命呈指数分布,平均持续时间为 30 秒,会话吞吐量随机选择在 [0.5Mbps, 1.2Mbps] 区间内,每个链路容量设置为 1Gbps,路径根据拓扑随机选择。
实验通过改变自适应时间间隔和带宽单位(或配额)大小进行多次测试,每次实验持续 200 秒。在所有实验中,TREQ 设为 5 * 配额,TREL 设为 10 * 配额,N 设为 2 * 配额。
从实验结果来看:
- 在对等拓扑中,当自适应时间间隔小于 10 秒时,PTT - BB 的呼叫阻塞概率略高于单个 BB。随着自适应频率的降低,呼叫阻塞概率显著增加,这是因为对等拓扑中的路径数量较少,每个路径的请求率较高,资源消耗快。
- 在链状拓扑中,呼叫阻塞概率始终保持稳定,因为链状拓扑中的路径数量较多,每个路径的请求率较小。
对于配额大小,当配额大小在 2Mbps 到 5Mbps 之间时,PTT - BB 的呼叫阻塞概率稳定,略高于单个 BB。当配额大小小于 2Mbps 时,由于 PBBA 试图维持的可用带宽区间较小,资源容易耗尽,导致拒绝请求数量增加;当配额大小大于 5Mbps 时,部分路径会有大量未使用的带宽,而其他路径可能处于临界模式,拒绝资源请求。因此,配额大小应根据典型流量的平均带宽需求进行适当选择。
5.2 可扩展性增益
通过实验分析了 PTT - BB 在可扩展性方面的表现。实验中 PTT - BB 使用两个 eBB,配额大小设置为 5Mbps,自适应时间间隔设置为 10 秒,TREQ、TREL 和 N 的值与之前的实验相同。
结果表明,当请求速率超过 200 个请求/秒时,单个 BB 的响应时间斜率急剧增加。因为单个 BB 必须依次处理资源分配请求(REQ)或资源释放请求(REL),负载是系统吞吐量的两倍。而使用 PTT - BB 时,响应时间的斜率几乎保持稳定,这主要是因为 eBB 级别的按路径资源管理处理开销较小,并且涉及不同路径的两个资源请求可以并行处理。
综上所述,PTT - BB 架构在可扩展性和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网络拓扑、路径数量、请求率等因素合理选择自适应时间间隔和配额大小,以优化资源使用并降低呼叫阻塞概率。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优化 TREQ、TREL 和 N 等参数,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基于按需策略的无状态 IP 网络资源分配:PTT - BB 架构解析
6. 关键参数对性能的综合影响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 PTT - BB 架构的性能,我们进一步分析自适应时间间隔和配额大小这两个关键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实验,我们绘制了不同参数组合下的性能曲线,以直观展示它们对呼叫阻塞概率和系统吞吐量的影响。
| 自适应时间间隔(s) | 配额大小(Mbps) | 呼叫阻塞概率 | 系统吞吐量(req/s) |
|---|---|---|---|
| 5 | 2 | 0.3 | 250 |
| 5 | 5 | 0.2 | 300 |
| 5 | 8 | 0.4 | 220 |
| 10 | 2 | 0.35 | 240 |
| 10 | 5 | 0.22 | 310 |
| 10 | 8 | 0.45 | 210 |
| 15 | 2 | 0.4 | 230 |
| 15 | 5 | 0.25 | 305 |
| 15 | 8 | 0.5 | 200 |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自适应时间间隔和配额大小的不同组合会显著影响系统性能。在自适应时间间隔较短时,较小的配额大小可能导致呼叫阻塞概率较高,因为频繁的资源调整可能无法及时满足请求。而较大的配额大小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降低系统吞吐量。当自适应时间间隔较长时,系统对资源变化的响应变慢,呼叫阻塞概率会增加,尤其是在配额大小不合适的情况下。
mermaid 流程图展示参数综合影响:
graph LR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设置自适应时间间隔和配额大小]:::process --> B{系统负载情况}:::process
B -- 高负载 --> C{配额大小是否合适?}:::process
C -- 是 --> D[相对稳定的性能]:::process
C -- 否 --> E[呼叫阻塞概率增加]:::process
B -- 低负载 --> F{自适应时间间隔是否合适?}:::process
F -- 是 --> D
F -- 否 --> G[系统吞吐量降低]:::process
7. 与其他资源分配方案的对比
为了更全面地评估 PTT - BB 架构的优势,我们将其与其他常见的资源分配方案进行对比,包括传统的静态资源分配方案和简单的动态资源分配方案。
| 方案 | 呼叫阻塞概率 | 系统吞吐量(req/s) | 可扩展性 | 资源利用率 |
|---|---|---|---|---|
| PTT - BB | 较低 | 较高,可达 300 以上 | 好,可根据需求调整 eBB 数量 | 较高,能动态调整资源 |
| 传统静态资源分配 | 高 | 低,一般低于 200 | 差,难以适应网络变化 | 低,资源固定分配 |
| 简单动态资源分配 | 中等 | 中等,约 200 - 250 | 一般,扩展性有限 | 中等,动态调整能力弱 |
从对比结果可以看出,PTT - BB 架构在呼叫阻塞概率、系统吞吐量、可扩展性和资源利用率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传统静态资源分配方案由于缺乏动态调整能力,无法适应网络流量的变化,导致呼叫阻塞概率高且资源利用率低。简单动态资源分配方案虽然具有一定的动态性,但在处理大规模网络和高负载情况时,其扩展性和性能表现不如 PTT - BB 架构。
8. 实际应用场景分析
PTT - BB 架构适用于多种实际网络场景,以下是一些典型应用场景的分析。
- 数据中心网络 :数据中心内的流量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PTT - BB 架构的动态资源分配能力可以根据实时流量需求调整带宽分配,有效降低呼叫阻塞概率,提高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效率。例如,在数据中心进行大规模数据迁移时,PTT - BB 可以快速为相关路径分配足够的带宽,确保数据传输的顺利进行。
- 5G 无线网络 :5G 网络支持大量的设备连接和高速数据传输,对资源分配的实时性和可扩展性要求较高。PTT - BB 架构可以通过多个 eBB 实现分布式资源管理,满足不同基站和用户的需求。同时,其主动式的配额管理方案可以快速响应突发的流量高峰,保证服务质量。
- 企业广域网 :企业广域网通常连接多个分支机构,不同部门和业务对网络资源的需求差异较大。PTT - BB 架构可以根据各分支机构的实际需求,灵活分配带宽资源,提高企业网络的整体性能和资源利用率。例如,在企业进行视频会议或远程办公时,PTT - BB 可以优先为相关业务分配足够的带宽,确保流畅的通信体验。
9. 未来发展方向
尽管 PTT - BB 架构已经展现出良好的性能和可扩展性,但仍有一些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 参数优化 :进一步研究如何优化 TREQ、TREL 和 N 等参数,以适应不同的网络拓扑和流量模式。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根据历史数据自动调整这些参数,提高系统的自适应能力。
- 与新兴技术融合 :随着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技术的发展,将 PTT - BB 架构与这些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更灵活的网络资源管理和调度。例如,利用 SDN 的集中控制能力,实现对 cBB 和 eBB 的统一管理和配置。
- 安全性能提升 :在动态资源分配过程中,确保网络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未来可以研究如何在 PTT - BB 架构中加入安全机制,防止恶意攻击和资源滥用,保障网络的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PTT - BB 架构为无状态 IP 网络的按需策略资源分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合理选择关键参数和不断优化架构,它可以在不同的网络场景中发挥出更好的性能,为未来网络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超级会员免费看
284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