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知能力的安卓机器人:从理论到现实的探索
1. 引言
意识的本质,包括感知能力,一直是人类理解面临的最古老且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当前“心智即大脑”的观点并未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效帮助。认知科学家们常常疑惑,作为物理实体的大脑如何能产生非物质的心智本质。笛卡尔提出的心智与身体的二元论,即“res cogitans”(心智物质)和“res extensa”(身体物质),如今在科学界并不被广泛接受。认知科学家认为心智物质是非物理的,且违反热力学定律,但笛卡尔所说的“res cogitans”实则指的是无形而非非物理。
通用量子计算(UQC)的出现为制造与人类难以区分的安卓机器人带来了可能。由于叠加的量子比特状态以 2N 的比例增长,仅 400 个量子比特的可能状态数量就等同于宇宙中的原子数量。然而,这也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配备如此强大计算能力的安卓机器人是否具有感知能力(自我意识)?
2. 安卓机器人与感知能力的探讨
2.1 安卓机器人与类人机器人的区别
一般来说,类人机器人是能够自动复制多种复杂人类功能的计算机化机器,而安卓机器人在外观上更接近人类,甚至达到难以区分的程度。
2.2 现有认知模型的局限性
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认知模型认为心智等于大脑,一旦掌握正确的算法,人类的所有智能都可以被人工复制。这种所谓的机械论观点认为,物理和化学定律足以描述所有生命系统,无需额外的生命原则。但这种观点存在缺陷,人类的理性包含了超越机器智能设计标准的内容。
2.3 图灵机与图灵测试
当前的计算平台被称为图灵机,由艾伦·图灵在 1936 年发明。图灵机由一条无限长的磁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