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系统中的时间贝尔不等式与实验测试
1. 时间贝尔不等式的基本原理
在心理系统的研究中,时间贝尔不等式有着重要的地位。从“相等”的传递性来看,如果 a 和 b 相等,b 和 c 相等,那么 a 和 c 必然相等。不等式 (5) 在只有两种可能测量结果的情况下是适用的。当把 (5) 改写为时间不等式,并选取与子部分 2.2 相同的 t 值(假设时间平移不变性)时,我们会得到次线性条件 (4)。这里的 (N^−(τ)) 指的是在时间 t 和时间 (t + τ) 状态不同的数量。
系统状态数量的增加会使时间贝尔不等式越来越难以被违反。不过,包含多于两个状态的优势在于,这些不等式不依赖于“隐藏状态”的存在,即那些人们未意识到的状态,这在后续对无范畴状态的讨论中会很关键。需要注意的是,不等式 (5) 针对的是离散数量的状态。而连续变量的情况处理起来更为困难,从技术层面讲,两个状态相等的条件测度为零;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判断两个状态是否相等在经验上更难做出决策。
下面通过表格来总结离散状态和连续变量情况的对比:
| 状态类型 | 处理难度 | 原因 |
| ---- | ---- | ---- |
| 离散状态 | 相对容易 | 不等式 (5) 适用 |
| 连续变量 | 困难 | 技术上状态相等条件测度为零,实际判断状态相等更难 |
2. 心理系统中贝尔不等式的实验测试难题
在实验测定 (N^−(t_i, t_j))(或相应概率)时,一种可能的方法是直接询问受试者在时间 (t_j) 和 (t_i) 的心理状态,但这种观察方式显然会对心理状态产生影响,通常具有侵入性。类似地,让个体先记住在时间 (t_j) 和
心理系统中时间贝尔不等式与实验测试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93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