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翻译协议:提升机器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机器翻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单纯的机器翻译往往存在诸多问题,如语义误解、表达不流畅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协作翻译协议应运而生。本文将深入探讨协作翻译协议的相关内容,包括人类辅助机器翻译的问题、协作翻译的定义、协议流程、有效性以及实验评估。
人类辅助机器翻译的问题
人类辅助机器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跨文化协作中的信息共享,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 无法确定修改后的译文与原文意思一致 :修改机器翻译句子的人可能无法理解原句的真正含义,从而导致修改后的句子与原文意思不同。例如,“He needed 1 week to cure a cold”被机器翻译成“He was necessary to correct a cold for 1 week”,母语为英语的人修改为“He should recover from a cold within 1 week”,但这个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意思不同。
- 无法理解的短语未被修改 :对于机器翻译中无法理解的短语,几乎不可能进行修改,这些短语往往保持不变,导致相关信息无法在整个领域内共享。例如,“His belly is sticking out”被翻译成“A stomach has gone out to him”,母语为英语的人无法理解其含义,该句子未被修改。
协作翻译的定义
协作翻译任务由两个非双语人员参与:处理源语言的人员(源语言方)和处理目标语言的人员(目标语言方)。只有机器翻译系统执行翻译任务,源语言方虽不能修改原文,但可向机器翻译系统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6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