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视角下的世界认知
一、万物理论初探
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明白事物及其属性的概念。事物具有各种各样的属性,不同的属性决定了事物的种类。比如,像数字、信念和故事这类属于非物理事物;而猫头鹰、冰箱和湖泊等则是物理事物,它们具有大小、位置等属性。
事物的属性还可进一步细分。有些属性是特质,如“活着”“每周二举办”;有些属性涉及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像“出生在某个城市”“是两个数字的和”;还有些属性存在程度差异,例如“重”“喜欢某物”。
时间点是线性排列的非物理事物,具有先后顺序的属性。我们对事物存在及其属性的讨论,都与时间点相关。事物可能在某一时刻不存在,之后出现,再后来又消失;同样,事物的属性也会随时间改变。
事件的发生是引发变化的非物理因素。除非有事件发生,否则事物及其属性会保持不变。事件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可能由主体引发,可能是先前事件导致,也可能自发出现。有些事件瞬间发生并带来即时变化,而有些被称为过程的事件则在多个时间点上逐渐产生变化,且可能同时有多个事件发生。时间的流逝就是一个持续进行并逐渐改变所有物理事物的过程。
这个“万物理论”所呈现的世界观,虽语言表述可能奇怪,部分内容晦涩,且有些细节我们可能存在分歧,但总体给人熟悉之感。它是常识知识所预设的世界观,其中一个重要部分是常识惯性定律:事物除非受到事件影响,否则保持不变。
这一定律与牛顿第一定律类似,但适用范围更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该定律,比如给长椅刷成黄色后期望第二天它还是这个颜色,给钢琴调音后期望第二天它仍能正常发声。该定律之所以强大,在于变化的局部性:每个事件通常只改变一小部分事物,事物的每个属性也只受一小部分事件影响。不过,像天文或地震等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9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