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理论探寻暗能量
微调问题与两步策略
尽管关于暗能量本质的各种提议存在巨大差异,但它们通常都面临一个主要问题,即需要对某些参数进行微调或特设选择,以产生暗能量尺度 $E_{DE} \simeq 1 \text{meV}$。与基础物理学中的任何自然能量尺度,如约化普朗克尺度 $M_{Pl}$ 或大统一尺度 $M_{GUT}$ 相比,这个尺度小得令人难以置信。场论模型中的超对称可以缓解这种差异,但无法消除它。在超对称破缺后,真空能量尺度仍约为超对称破缺尺度 $M_{SUSY} \sim 1 \text{TeV}$,这仍然远远大于暗能量尺度,这就是普遍存在的宇宙学常数问题。
由于所有形式的能量都会产生引力,仅仅调整理论的一个特殊子领域以产生正确的 $E_{DE}$ 尺度是不够的。相反,必须确保同时其他子领域不会产生超过 $E_{DE}$ 的能量。此外,在像弦理论这样的基础理论中,低能参数源于动态标量场,其值是动态确定的,因此原则上微调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在任何关于暗能量起源的提议中,都不能忽视宇宙学常数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是成功解释暗能量的必要条件。
为了解决宇宙学常数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步策略:
1. 第一步 :找到一种机制,在打破超对称的同时,动态地将真空能量调整为零,即 $V_{vac} = 0$。这应该在某些合适的展开式的主导阶成立,例如有效场论中的 $1/M_{Pl}$ 展开、弦理论中的 $l_s = \sqrt{\alpha’}$ 展开或 M 理论中的 $\kappa_{11}^{2/3}$ 展开。
2. 第二步 :理论的高阶微扰和/或非微扰修正预计会将零阶主导真空能量提升到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