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编程:挑战、中间件与解决方案
1 网格编程的挑战
网格编程问题源于传统的并行编程领域,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该领域一直是研究热点。并行编程经验对网格编程至关重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 网格通常包含多台并行机器,需要合适的并行编程模型进行编程。
- 网格节点(无论是串行还是并行计算机)需同时协同工作,体现出各种并行行为和交互模式。
尽管并行编程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多处理器计算机的编程仍然颇具难度。分布式内存机器上最流行的并行编程模型——消息传递接口(MPI)属于底层编程模型,要求应用程序员详细描述所有处理器间的通信,编程过程复杂且易出错,尤其对于拥有成百上千个处理器的大规模并行系统而言,这阻碍了许多耗时应用领域的发展。
引入网格后,并行编程的困难并未消除,并行机器仍需明确编程。此外,网格还增加了编程的复杂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计算资源的异构性 :网格中的机器可能具有不同的架构和性能,并且在不同时间以不同配置供用户使用。
- 网络资源的异构性 :网格互连的带宽和延迟在系统空间和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
- 复杂的调度 :任何非平凡的网格应用的不同部分相互依赖,作业分配到服务器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整个应用处理的重大延迟。
当前应对网格编程复杂性挑战的方法是使用网格中间件,其目的是在系统和应用程序员之间进行协调。由于网格系统资源众多、异构且高度动态,很难期望应用程序员在设计应用时处理这些资源。一方面,人类程序员会被系统的规模和动态性压垮;另一方面,由于涉及大量昂贵的资源,对网格程序的质量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1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