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包的伦理问题与发展
1. 引言
所谓的 Web 2.0 时代带来诸多变化,其中最惊人的并非工具本身,而是新媒体技术对人们彼此之间以及与机构互动方式的重构。尽管互联网一直是参与式文化的中心,但直到 21 世纪初,企业才开始更积极地利用在线社区的知识,以促进自身、客户和公众的利益。
“众包”这一概念由此应运而生,它将自上而下的组织目标与自下而上的开放创意过程相结合。2006 年,《连线》杂志的特约编辑杰夫·豪(Jeff Howe)首次使用了“众包”一词,并在随后的文章和博客中为新的组织结构奠定了基础。早期学术研究中运用众包模式的例子包括 Threadless.com、InnoCentive.com、亚马逊的 Mechanical Turk 和 iStockphoto.com。
本研究旨在解释和分析众包方法引发的伦理问题,并提出规范性的伦理解决方案,以应对现有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具体问题包括:众包引发了哪些道德方面的担忧?是否正在形成新的伦理标准,或者是否不断出现需要建立新伦理规范的问题?如何为涉及众包的项目制定伦理操作指南?
2. 众包的背景
众包的历史是共同努力、信息收集、集体决策和新思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也是一种在合适条件下,团队能超越个人、外部人员能为内部问题带来新见解、世界各地的人们能共同协作创造大多数人认可的政策和设计的现象。
学者们在 2008 年首次尝试在同行评审的文献中为众包提供正式定义。由于关注重点不同,如参与者及其动机、所使用的技术、多个示例共有的组织方面、任务的难度或所需的用户输入量等,众包的学术解释存在很大差异。2012 年,Enrique Estellés - Arolas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