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变量量子计算与原子系综在量子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1. 连续变量量子计算中的可观测量测量与量子纠错
在连续变量量子计算中,如何通过光学方法实现可观测量 (A) 的测量是一个关键问题。Gottesman 等人在 2001 年的研究表明,利用光子数测量可以很好地近似实现立方门 (U(3))。在簇态量子计算中,这涉及到对可观测量 (A = X^{\dagger}(r) \hat{n} X (r)) 的测量,其中位移 (r) 远大于量子比特中的典型压缩参数,即 (r \gg \ln \xi)。测量结果 (n) 与立方门强度通过公式 (\gamma (n) = \frac{1}{6\sqrt{2n + 1}}) 相关。不过,这只是一个近似的立方门,其引入的误差已由 Gottesman 等人进行了分析。特别地,该门需要光子数计数的精度 (\Delta n) 远小于 (\langle\hat{n}\rangle^{\frac{1}{3}}),在实际中,使用现实的光电探测器实现大压缩时,达到这样的精度极具挑战性。
1.1 量子比特的量子纠错协议
为了确保量子计算的准确性,需要采用量子纠错协议。以下是几种重要的量子纠错协议:
- GKP 码的态制备 :Gottesman–Kitaev–Preskill(GKP)码可以将量子比特(或更一般的量子多体)编码到连续变量中,以保护其值免受相空间中小位移的影响。然而,仅使用线性光学无法从压缩相干态制备这些编码态。根据 Pirandola 等人 2004 年的研究,可以通过相干输入态、交叉克尔非线性和零差检测来创建这些态。具体来说,考虑两个通过交叉克尔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模式 (a_1) 和 (a_2),其相互作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