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全息术及其在MEMS/MOEMS检测中的应用
1. 引言
基于干涉测量的三维成像方法,如全息干涉测量和散斑计量,可测量微小位移和表面轮廓,将相位变化转化为可记录的强度变化。过去,特殊照相乳剂在全息技术中占主导地位,但如今电子传感器记录全息图并进行数值重建已成为可能。数字全息术(DH)不仅是一种优雅的记录技术,还能直接计算复波前的相位和强度,具有避免某些像差、独立存储不同物体状态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微组件的研究。
2. 数字全息术的理论和基本原理
2.1 波前的数字记录和重建
在数字散斑干涉测量中,物体会聚焦到电子传感器上形成像面全息图。而数字全息图的记录无需成像,传感器记录参考波和物波在近场区域的叠加,即菲涅耳全息图。基本光学设置与传统全息术相同,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照射物体产生物波,另一束直接进入传感器形成参考波。
全息图(h(\xi,\eta))源于物波(u(\xi,\eta))和参考波(r(\xi,\eta))在((\xi,\eta))平面的干涉:
[h(\xi,\eta) = (u(\xi,\eta) + r(\xi,\eta))^2 = r\cdot r^ + r\cdot u^ + u\cdot r^ + u\cdot u^ ]
传感器将强度分布转换为灰度值分布存储在计算机图像内存中,其特征函数(t)通常近似线性:
[T = t[h(\xi,\eta)]]
由于传感器空间分辨率有限,需考虑全息图平面干涉条纹的空间频率。条纹间距(g)和空间频率(f_x)由物波和参考波之间的夹角(\beta)决定:
[g = \frac{1}{f_x}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58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