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构建与系统要求解析
在对话交流中,理性主体如何管理信息流动是一个关键问题。理性主体间的合作源于对理性动机行为的预期满足,以及对交流贡献的合理解读,即假设贡献在语境中有“意义”,也就是新信息(NewInfo)。若新信息看似无关,听者可能会认为基本交流功能出现了问题。
信息管理与理性主体的对话原则
当主体发起对话或引入新话题时,便拥有了主动权。理性主体有权在对话中主动出击,而对方有义务根据自身意图评估主体的目标。不过,主体的主动权会受到角色、活动以及文化因素的限制。例如,教师与学生、演讲与晚餐讨论、闲聊与正式会议等不同场景下,主动权的行使方式各有不同。同时,文化决定的义务也会引导主体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发起交流。
一旦主体掌握主动权,就如同“拥有”了话题,有权判定话题讨论是否令人满意。对方接受主体的主动发起后,便要承诺至少达成基本交流目标:评估新信息并向主体反馈结果。对话的开启和结束义务与文化特定的礼貌准则以及说话者的角色相关,精心设计的开场和结尾环节有助于在不冒犯对方的情况下就话题的开启和结束达成共识。
为使对话连贯,主体需履行以下义务:
1. 若无法评估新信息,可将中心概念(CC)转移至新信息以澄清。
2. 若主体有主动权且对方给出与主题相关的新信息,主体应接受该话语,可根据当前CC是否明确决定转移或维持CC。通常,用户可转移到全新话题,而系统只能引入与当前任务主题相关的话题。主体还可根据礼貌和文化义务给予积极反馈。
3. 若主体有主动权但对方给出与主题无关的新信息,主体可拒绝转移并维持当前CC,可能还需说明拒绝原因。
4. 若主体无主动权且无自身目标,可接受对方引入的CC并继续对话。
5. 若主体无主动权但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7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