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对话建模与信息结构解析
1. 对话连贯性
在对话交流中,连贯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参与者高效地实现任务目标,并理解对方的目标。不过,连贯性并非参与者行为的根本原因,而是遵循理性推理的一种附带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连贯性源于交流者想要让话语有意义的愿望。更确切地讲,当交流者表现得像理性、合作的主体时,他们有义务产出连贯的话语。
为了实现对话的潜在目标,参与者会引入新话题、同意讨论某些话题以及结束某个话题。这些活动都涉及决策,而这些决策受到交际义务的支配,这些义务引导着理性且有动机的行为。具体来说,参与者需要在特定语境中评估对方的贡献,将由此产生的新共同目标传达给对方,并选择一个合适的视角来呈现新信息,确保既能实现自身目标,又不妨碍对方实现其目标。
由于参与者在特定语境中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理性的,他们的交际行为会产生他们认为连贯且符合交际原则的表现。而且,他们假定对方与自己有相同的理性考量,因此也相信自己的反应会被对方认为是连贯的。
2. 话语的信息结构——新旧信息
在话语交流中,新旧信息的区分是非常重要的。Kruiff - Korbayova和Sreedman对与话题、焦点、新旧信息、前景和背景等概念相关的术语定义和历史进行了很好的概述。在计算导向的文献中,这些概念的详细区分并不总是很明确,而且话题和焦点的概念使用也有所不同。焦点通常与注意力中心以及能将话语联系起来并可被代词化的显著实体相关,即与对话的主题相关,而非与话语实体的新颖性相关。
句子的信息结构对新旧信息进行了编码。词序常常能体现这种差异,包含旧信息的主题或话题通常出现在句子开头,而新信息一般在句子结尾呈现,从而与主题形成最大程度的区分。在像芬兰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41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