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系统:计算机科学的新前沿
1. 为何设计和构建自主系统
长久以来,能够实现类人思考、学习、理性决策并付诸行动的真正自主系统,一直是计算机科学界梦寐以求的“圣杯”。自 1955 年“人工智能”(AI)这一术语被提出以来,众多杰出的研究人员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至今仍未达成这一目标。其根本原因在于计算机科学领域亟需一场范式转变。
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并非可计算性、可编程性、抽象化、建模、分析或数据处理等科学,而是思维科学。计算机科学的基础产物——软件,是人类思维系统的抽象体现。若无法全面、透彻地理解这两个基本理念,自主系统便难以成为现实。
2. 自主系统理念的起源
过往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者们的努力值得肯定与认可。以军事类比,他们的工作如同路线侦察,虽发现某些路径不可行,但所获情报对指挥官规划关键地形的进攻路线同样重要。
1991 年,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新主任爱德华·斯通博士向实验室的科学与工程部门发起公开挑战,要求他们“跳出思维定式”,为实验室带来“范式转变”。这一要求激发了部分员工的思考,他们逐步形成了自主系统架构设计的理性且完善的概念。
在思想的不断磨砺下,这一概念逐渐清晰,人们意识到通过康德、黑格尔和叔本华著作中所描述的深度思考练习,自主系统是可以实现的。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哲学家的作品中已蕴含了自主系统架构的足够细节,可据此进行推断和明确阐述。因此,本文所呈现的架构正是斯通博士所倡导的范式转变的成果,该系统的全功能认知属性完全由软件实现,即自主系统的“思维”。
思维系统在数学层面极为复杂,但借助合适的数学工具,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运用积分和微分学对动态逻辑和量子进行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49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