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运作与突触可塑性解析
1 记忆运作与大脑区域参与
在记忆的运作过程中,多种原始行为并非由单一脑区的单一改变所引发。像眨眼条件反射一样,其他原始行为,如海参的虹吸收缩条件反射、前庭眼反射增益、双神经元脊髓反射等,都涉及多个脑区。大脑整体以及神经中枢都是多任务结构,会参与多种行为。一方面,在人工条件下,特定行为可能由脑内的局部区域控制;另一方面,不同脑区会参与特定行为,不同神经中枢也会参与不同行为,完整的大脑对于精细协调可能至关重要。
记忆具有化学本质基础,同时,突触终端的空间分布也十分重要。通常,神经元接收异质化学信息,但能识别由传输相同物质的输入组成的突触模式,这些模式的唯一区别在于输入的空间分布。
2 记忆在突触前后结构中的定位
2.1 记忆机制的早期假设
关于记忆机制,一种简单的假设是学习过程中大脑会形成新的通路。巴甫洛夫曾用电话交换的类比,提出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皮质表征之间会形成新的神经元连接。
2.2 突触可塑性相关假设
突触可塑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可分为两类假设:
- 与突触传递效率相关 :包括突触前神经递质储备的变化、突触空间构型的改变、递质破坏速率、亚突触膜受体密度以及突触后受体对神经递质的敏感性变化。这些假设都将可塑性与突触传递效率的改变联系起来。若记忆痕迹定位于突触前或突触后结构,记忆将由位置决定,记忆元素与脑内点之间需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 与神经元兴奋效率相关 :这类假设认为可塑性源于神经元膜极化水平或动作电位产生阈值的变化,导致神经元兴奋效率改变。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