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游走与热力学视角知识解析
随机游走相关内容
随机游走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基本概念与方程
- Fokker - Planck方程 :当满足$P(x,t;y,t - \tau) \to P(x,t)\delta(x - y)$时,Fokker - Planck方程可简化为$\frac{\partial}{\partial t} P(x,t) = \gamma \frac{\partial}{\partial x}(xP(x,t)) + D \frac{\partial^2}{\partial x^2} P(x,t)$。通过定义$P_{\tau}(x,t) \equiv \int_{-\infty}^{\infty}P(x,t;y,t - \tau)dy$,可将方程改写为$\frac{\partial}{\partial t} P_{\tau}(x,t) = \int_{-\infty}^{\infty}\gamma \frac{\partial}{\partial x} [yP(x,t;y,t - \tau)]dy + D \frac{\partial^2}{\partial x^2} P_{\tau}(x,t)$,这种形式能更清晰地看到延迟对随机游走者漂移的影响。不过,该方程是“近似”的,求解时需近似两点联合概率,且要指定长度为$\tau$的整个区间的联合概率,这存在一定困难。若为离散时间延迟随机游走,延迟步数为$\tau$,则是一个具有$\tau + 1$个分量的向量进行随机游走,称为“$(\tau + 1)$阶马尔可夫”,如持久和反持久随机游走是$\tau = 1$的二阶马尔可夫系统。
-
不同类型随机游走的定义
- 简单随机游走 :方差随时间线性增长。
- 异常随机游走 :方差不随时间线性增长的随机游走,如Lévy飞行就是生物领域中异常随机游走的例子,其步长为$\ell$的概率$P(\ell)$服从幂律,即$P(\ell) \approx \ell^{-\beta}$。
- 相关随机游走 :定义由(16.35)给出,在多种情况下会出现。
- Ehrenfest随机游走 :由Ehrenfest的2 - 瓮问题描述,即球在两个标记为A和B的瓮之间以离散时间步移动。若总共有N个球,瓮A中超过$N/2$个球的数量可解释为简单随机游走中的位移,该模型也可解释为粒子在二次势中的运动,从而能引入稳定性概念。
- 延迟随机游走 :时间$t$的转移概率取决于过去时间$t - \tau$时游走者的位置,常见于反馈控制场景,用于描述围绕固定点的波动。
- 二维和三维随机游走 :随机游走者倾向于在一个受限空间区域停留较长时间,然后在短时间内移动到另一个空间区域,再次受限较长时间后又离开,这种行为模式在生物中常见,如细胞运动、搜索模式以及阅读时眼睛的移动。
相关函数关系
- 概率密度函数(pdf)与特征函数 :它们是傅里叶变换对。
- 自相关函数与功率谱 :它们也是傅里叶变换对,且随机游走的功率谱(方差)随频率$f$的变化关系为功率随$f^{-2}$减小。
其他重要概念
- 卷积积分 :在随机游走问题中出现是因为随机游走者位于位置$x \pm \ell$的概率与游走者步长为$\ell$的概率相互独立,需将它们相乘并对所有可能的$\ell$长度求和以得到位于$x$的概率,此过程导致卷积积分。
- Fokker - Planck方程 :是描述概率密度函数$P(x,t)$演化的偏微分方程。
- 主方程 :是一组一阶微分方程,用于描述只能占据有限离散状态的随机系统的时间演化,例如粒子的合成(出生)或破坏(死亡)的二态系统。
- 生成函数 :是将函数$F(z,t)$表示为幂级数展开$z^n$与另一个函数$P(n,t)$乘积的数学表达式,用于求解主方程,且与特征函数有关。
- 特征函数与概率分布矩的关系 :矩可通过对特征函数求导确定。
- 生成函数与概率分布矩的关系 :矩也可通过对生成函数求导确定,因为生成函数与特征函数有关,而特征函数是概率密度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练习题
- 周末阅读相关资料是研究生物随机游走的良好准备。
- 完成从(16.59)到(16.60)的推导步骤。
- 当$p \neq q$时,重复例16.5的随机游走计算,需分别考虑$t + x = 2m$和$t + x \neq 2m$的情况,因为后一种情况概率为零。
- 已知细菌菌落中分子A的浓度为1 nm,单个细菌体积约为$10^{-6} cm^3$,计算细菌中分子A的数量。
- 证明$\sum_{n = 0}^{\infty}np^n(1 - p) = \frac{p}{1 - p}$。
- 通过令$s = e^x$,证明(16.12)可由(16.18)推导得出。
-
组合数$nC_k = \frac{n!}{k!(n - k)!}$
- 证明$a$个相同红球和$b$个相同黑球排成一排的排列数为$_{a + b}C_a = \frac{(a + b)!}{a!b!}$。
- 在一个装有$n_1$个红球和$n_2$个黑球($n = n_1 + n_2$)的盒子中,随机选取$r$个球,证明其中恰好有$k$个红球的概率$P_k = \frac{\binom{n_1}{k}\binom{n_2}{r - k}}{\binom{n}{r}} = \frac{\binom{n_1}{k}\binom{n - n_1}{r - k}}{\binom{n}{r}}$,且$P_k = \frac{\binom{r}{k}\binom{n - r}{n_1 - k}}{\binom{n}{n_1}}$。
- 对于估计大池塘中鱼的数量问题,先捕捉$n_1$条鱼并标记后放回池塘,再捕捉$r$条鱼,其中有$k$条标记鱼,可将$P_k$表示为未知量$n$的函数,当$n_1 = 1000$,$r = 1000$,$k = 100$时绘制$P_k$关于$n$的图,可通过使$P_k$图达到最大值的$n$值来估计鱼的数量。
-
简单对称随机游走可通过绘制路径可视化,点$(n,x)$表示在时间步$n$时随机游走者位于位置$x$。
- 计算随机游走者从点$(0,0)$到$(n,x)$的总路径数$S(n,x)$,显然$|x| \leq n$。
- 计算$S(10,0)$和$S(20,0)$,即游走者在第10步和第20步返回原点的路径数。
-
对路径进行分类
- 正(负)路径:不与水平轴($x = 0$)交叉或接触的路径。
- 非负(非正)路径:不与水平轴交叉的路径。
- 反射原理:考虑从点$A = (n_0,x_0)$到$B = (n,x)$($0 \leq n_0 < n$,$x_0 > 0$,$x > 0$)的路径,那么与水平轴接触或交叉的路径总数等于从$A’ = (n_0,-x_0)$到$B = (n,x)$的路径总数。
- 计算从原点$(0,0)$到$(n,x)$($0 < x \leq n$)的正路径数,可使用反射原理。
- 计算从原点开始长度为$2n$的非负路径总数。
- 团队A和团队B进行一系列棒球比赛,每队获胜概率相等。比赛10场后,团队A赢了6场,求在整个系列赛中团队A始终领先团队B的概率。
- 随机游走者从原点出发,计算首次到达位置$x$($x > 0$)的平均时间步,即首次通过时间,可利用练习8的结果。
-
对于从原点开始的简单对称随机游走
- 计算游走者在时间步$2m$返回原点(不一定是首次)的概率$r_{2m}$。
- 计算游走者在前$2m$步内从不返回原点的概率。
- 证明游走者在时间步$2m$首次返回原点的概率$f_{2m} = r_{2(m - 1)} - r_{2m}$。
- 证明随机游走者最终会以统计确定性返回原点(在一维和二维简单对称随机游走中成立,在更高维度中概率会降低,三维中约为0.34)。
-
设$Q(2m,2k)$为随机游走者从原点出发,在前$2m$个时间步中在水平轴上方走了$2k$步的概率,有$Q(2m,2k) = r_{2k}r_{2m - 2k}$。
- 计算并绘制$m = 10$和$m = 20$时$Q(2m,2k)$关于$k$的图。
- 分析$Q(2m,2k)$的图,这与简单对称随机游走的预期是否相符,考虑$m \to \infty$的极限会引出随机游走的“反正弦定律”。
热力学视角相关内容
所有生物过程都需要能量,因此生物过程模型最终会受到能量预算的影响,如是否有足够能量使过程发生以及过程产生的热量如何消散等。
热力学基本概念
-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真正处于平衡态的生物系统是死亡很久的系统,而可兴奋系统(如心脏跳动和神经元放电)远离平衡态运行,研究这类系统的热力学是生物学的挑战。远离平衡态运行的耗散系统常产生间歇性动态行为,可用幂律描述,且大规模生物系统中越来越多地观察到幂律行为,还可能出现各种自组织结构,如行波螺旋波,但研究这些现象需使用偏微分方程。
- 熵产生 :从平衡热力学的讨论中可知,最感兴趣的热力学变量是熵产生,用$\Lambda$表示。处于平衡态的系统(系统的熵产生$\Lambda_{sys}$和环境的熵产生$\Lambda_{surr}$都为零)与处于稳态的系统($\Lambda_{sys} = \Lambda_{surr} > 0$)明显不同。
平衡态热力学
-
数学背景
- 热力学变量分类 :分为强度变量(与系统质量无关)和广度变量(与系统质量有关)。强度变量如压力$P$、温度$T$、密度和表面张力;广度变量如物质的量$n$、能量和体积$V$。
- 状态原理 :对于每个处于平衡态的真实系统,存在一个正整数$n$,若固定$n$个强度变量,则所有其他强度变量也固定。对于定义的状态,存在形式为$X_{i + 1} = f(X_1,X_2,\cdots,X_i)$的状态方程。若知道一个广度变量的值,则系统的质量也可知。
-
常见状态方程
- 理想气体定律:$PV_m = RT$,其中$V_m = V/n$是摩尔体积,$R$是气体常数。
- 范德瓦尔斯气体方程:$(P + \frac{a}{V_m^2})(V_m - nb) = RT$,其中$a$,$b$为常数。
- 理想弹性物质方程:$T = cT(\frac{L}{L_0} - \frac{L^2}{L_0^2})$,其中$T$是张力,$L$是长度,$L_0$是零张力下的长度,$c$是常数。
-
状态变量与路径无关性
- 状态变量的变化与路径无关,如从一个平衡态$(X_1,Y_1)$到另一个平衡态$(X_2,Y_2)$,若$X$和$Y$是状态变量,则$\Delta X = X_2 - X_1$,$\Delta Y = Y_2 - Y_1$。常见的状态变量包括$V_m$、$P$、$T$、内能$E$、焓$H$、吉布斯自由能$G$、亥姆霍兹自由能$A$和熵$S$。
- 状态变量的路径无关性通过求解精确微分方程来确定。对于函数$f(x,y)$,其精确微分为$df = \frac{\partial f}{\partial x}dx + \frac{\partial f}{\partial y}dy$。若$f(x,y)$仅取决于$x$,$y$的当前值而与路径无关,则$\frac{\partial f}{\partial x} = M(x,y)$,$\frac{\partial f}{\partial y} = N(x,y)$,且$\frac{\partial M}{\partial y} = \frac{\partial N}{\partial x}$。若路径是封闭的,则$\oint df = 0$,这两个条件定义了状态函数。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mermaid流程图,展示随机游走类型的关系:
graph LR
A[随机游走] --> B[简单随机游走]
A --> C[异常随机游走]
A --> D[相关随机游走]
A --> E[Ehrenfest随机游走]
A --> F[延迟随机游走]
A --> G[二维和三维随机游走]
C --> H[Lévy飞行]
通过对随机游走和热力学视角相关知识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系统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背后的数学和物理原理。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解释现有的生物现象,还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建模提供基础。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随机游走模型或热力学方法来进行分析和预测。例如,在研究生物分子的扩散过程时,可以使用随机游走模型;在研究生物系统的能量转换和稳定性时,可以运用热力学原理。
随机游走与热力学视角知识解析
问题探讨
在前面介绍了随机游走和热力学的众多概念后,下面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随机游走相关问题
-
不同类型随机游走的应用场景
| 随机游走类型 | 应用场景 |
| — | — |
| 简单随机游走 | 可用于模拟分子在均匀介质中的扩散,例如在研究细胞内小分子物质的随机运动时,简单随机游走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其大致的扩散过程。 |
| 异常随机游走(Lévy飞行) | 在生物迁徙、动物觅食等场景中应用广泛。比如某些鸟类在迁徙过程中,会进行长距离的跳跃式飞行,其飞行步长的概率分布符合幂律,就可以用Lévy飞行来建模。 |
| 相关随机游走 | 适用于描述具有记忆性或相关性的生物过程,如动物在寻找食物时,其下一步的移动方向可能会受到之前移动方向的影响,这种情况下相关随机游走模型更为合适。 |
| 延迟随机游走 | 在生物反馈控制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信号的传递可能会受到之前某个时间点信号状态的影响,延迟随机游走可以模拟这种延迟效应。 |
| 二维和三维随机游走 | 对于研究细胞在组织中的运动、动物在三维空间中的活动等具有重要意义。比如白细胞在组织中的游走、鱼类在水中的游动等都可以用二维或三维随机游走模型来描述。 | -
随机游走相关函数关系的实际意义
- 概率密度函数(pdf)与特征函数的傅里叶变换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测量随机游走者的位置概率分布(pdf),可以利用傅里叶变换得到其特征函数,进而分析随机游走的一些统计特性,如均值、方差等。反之,已知特征函数也可以通过逆傅里叶变换得到概率密度函数。
- 自相关函数与功率谱的傅里叶变换关系 :自相关函数描述了随机游走在不同时间点的相关性,而功率谱则反映了随机游走的频率特性。通过测量自相关函数,利用傅里叶变换得到功率谱,可以分析随机游走的周期性和频率成分。例如,在研究生物电信号(如脑电图、心电图)的随机波动时,功率谱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信号的频率分布,从而判断生物系统的健康状态。
热力学相关问题
-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的生物学意义
- 平衡态 :虽然真正处于平衡态的生物系统是死亡很久的系统,但平衡态的概念在生物学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参考状态,帮助我们理解生物系统在接近平衡时的行为。例如,在研究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时,平衡态热力学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反应的平衡常数,从而预测反应的方向和限度。
- 非平衡态 :生物系统大多处于非平衡态,尤其是可兴奋系统(如心脏跳动和神经元放电)。非平衡态热力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系统如何维持自身的稳定性和功能,以及如何从外界获取能量和物质来维持非平衡状态。例如,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等方式维持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平衡,从而产生生物电信号,实现细胞间的通讯和信息传递。
-
熵产生在生物系统中的作用
- 熵产生是衡量生物系统能量耗散和无序程度增加的重要指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系统倾向于选择能量效率高、熵产生低的机制。例如,细胞内的代谢途径经过长期进化,形成了一系列高效的酶促反应网络,使得能量的利用更加高效,熵产生相对较低。
- 熵产生还可以用于评估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状态。当生物系统受到外界干扰或发生病变时,其熵产生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在肿瘤细胞中,代谢过程异常活跃,能量耗散增加,熵产生也会相应升高。通过监测熵产生的变化,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操作步骤与案例分析
随机游走练习题操作步骤
-
计算从原点到指定点的路径数(以$S(10,0)$为例)
- 首先明确简单对称随机游走的路径数计算公式,对于从$(0,0)$到$(n,x)$的路径数$S(n,x)$,可以根据组合数的原理进行计算。在简单对称随机游走中,每一步有两种选择(向左或向右),要到达位置$x$,需要向右走的步数和向左走的步数满足一定的关系。
- 对于$S(10,0)$,意味着在10步中向右走的步数和向左走的步数相等,即都为$10/2 = 5$步。
- 根据组合数公式$nC_k=\frac{n!}{k!(n - k)!}$,这里$n = 10$,$k = 5$,则$S(10,0)=\binom{10}{5}=\frac{10!}{5!(10 - 5)!}=\frac{10\times9\times8\times7\times6}{5\times4\times3\times2\times1}=252$。
-
估计池塘中鱼的数量
- 首先根据已知条件,设池塘中鱼的总数为$n$,第一次捕捉并标记的鱼数为$n_1$,第二次捕捉的鱼数为$r$,其中标记的鱼数为$k$。
- 根据概率的原理,第二次捕捉到标记鱼的概率可以表示为$P_k=\frac{\binom{n_1}{k}\binom{n - n_1}{r - k}}{\binom{n}{r}}$。
- 当$n_1 = 1000$,$r = 1000$,$k = 100$时,将这些值代入$P_k$的表达式中,得到$P_k$关于$n$的函数。
- 然后使用绘图软件(如Python的Matplotlib库)绘制$P_k$关于$n$的图。
- 通过观察图形,找到使$P_k$达到最大值的$n$值,这个值就是对池塘中鱼总数的估计值。
热力学案例分析
-
以细胞呼吸为例分析能量转换与熵产生
- 细胞呼吸是一个典型的生物能量转换过程,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葡萄糖等有机物被逐步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
- 从热力学角度来看,细胞呼吸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过程,因为细胞需要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并将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以维持细胞内的能量和物质平衡。
- 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能量的转换伴随着熵产生。例如,葡萄糖的氧化分解是一个放能反应,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ATP(细胞的能量货币),另一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导致系统的熵增加。
- 细胞通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和调节机制,使得能量的转换过程尽可能高效,减少熵产生。例如,线粒体中的电子传递链和ATP合酶协同工作,将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转化为ATP的化学能,实现了能量的高效利用。
以下是一个mermaid流程图,展示细胞呼吸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熵产生:
graph LR
A[葡萄糖] --> B[糖酵解]
B --> C[三羧酸循环]
C --> D[氧化磷酸化]
D --> E[ATP]
D --> F[热能(熵增加)]
G[氧气] --> D
B --> H[丙酮酸]
C --> I[二氧化碳]
D --> J[水]
通过对随机游走和热力学视角的深入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无论是在研究生物分子的运动、生物系统的能量转换,还是在解决生物实验中的具体问题,随机游走和热力学的方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理论的应用,为生物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超级会员免费看
1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