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输入特性与突触输入效应解析
1. 时间平均技术与神经元动力学
时间平均技术是将复杂神经元的动力学简化为标准神经网络单元平均场动力学的一种方法。不过,在考虑依赖精确时间的快速事件时,不建议使用平均膜电位((V_m))。
动态时间常数(t_{dynamic})可看作膜电容与(G_{dynamic})的比值,它衡量了平均膜电位及放电率对胞体电流(I_{soma})变化的响应速度。当注入足够电流使细胞以(65Hz)持续放电时,((V_m) \approx -50mV),(G_{dynamic})相较于静息状态增加约(4)倍,细胞的有效时间常数降至约(4ms)。在更高放电率下,(t_{dynamic})可接近(2ms),这表明神经元能在毫秒级或更短时间内做出响应。
然而,使用这一指标时需考虑两个因素:一是(I_{dynamic}({V_m}))曲线是针对适应放电频率定义的,适应过程需(20 - 100ms);二是(t_{dynamic})是针对虚构的连续放电率和恒定电流输入定义的,在小于脉冲间隔的时间尺度上无意义,在低放电频率下难以精确定义时间进程。
2. 神经元特性的重述
从胞体角度来看,可通过两个指标来描述非线性、非平稳的神经元:一是流经胞体膜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二是该(I - V)曲线的局部斜率,其倒数为斜率或输入电阻。
传统的(I - V)曲线(I_{static}(V_m))是在电压钳制条件下定义的,即固定电压并记录该电压下的电流,静息电位(V_{rest})附近的局部峰值定义了引发脉冲所需的最小电流(I_{th})。在电压依赖电流的激活和失活变量变化比钠电流激活(m(t))慢得多的假设下,可定义瞬时电流 - 电压曲线(I_0(V_m))。
稳定性分析表明,若(I_0)的斜率为负,其过零点对应的电压(V_{th})即为产生脉冲需超过的电压。快速强大刺激和持续接近阈值刺激对应两种不同阈值条件:前者(V_m)需超过(V_{th}),后者(I_{soma})需超过(I_{th})。突触输入传递给胞体的电流越大,越能快速达到(V_{th})并引发脉冲,此过程受动作电位上升幅度(即钠电流和胞体电容)限制,而非时间常数(\tau)。对于分布电容少或无分布电容(即树突小)的细胞,电压阈值等同于电荷阈值,即需向胞体电容注入固定电荷量以达到(V_{th})。
引入((V_m))(胞体膜电位的时间平均值,包括脉冲)可将上述概念拓展到脉冲发放状态。从生物物理角度看,((V_m))近似于远端树突部位经历的平均膜电位,因为反向传播的胞体动作电位的高频成分被电缆中的分布电容过滤掉了。
动态电流 - 电压曲线(I_{dynamic}({V_m}))定义为通过微电极注入的持续电流与平均膜电位关系的倒数,可视为稳定膜电位在(V_{th})附近并在(V_{rest})反转的单一有效脉冲电流。该电流可用指数关系描述:((V_m))增加(3.7mV),(I)大致翻倍。这种类似二极管正向特性的关系便于用电子电路实现,在鱿鱼轴突的霍奇金 - 赫胥黎方程描述中也存在类似指数关系。需注意,这些动态指标基于时间平均量,在突触后处理中脉冲详细时间进程相关的情况下不适用。
3. 突触输入到被动树突
3.1 生理突触输入情况
生理情况下,视觉刺激会激活视网膜细胞及其靶细胞(外侧膝状体核中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会在初级视觉皮层第(5)层锥体神经元的顶树突上形成约(50)个兴奋性突触,在第(4)层棘状星状细胞上形成约(100 - 150)个突触,且这些突触会在不到一毫秒内被触发。因此,神经元的感觉输入通常会激活约(10^2)个突触,而非之前讨论的一两个特定突触。
3.2 单个突触输入的作用
3.2.1 单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电流
单个兴奋性、电压无关突触在树突不同位置(顶树突、基树突和胞体)产生的局部和胞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有所不同。局部EPSP在(1 - 1.2ms)内达到峰值,然后按膜时间常数(T_m)逐渐恢复到静息电位;胞体EPSP在回到基线水平前会低于(V_{rest}),这是由钾电流(I_A)和(I_M)激活引起的。
当胞体电位钳制在(V_{rest} = -65mV)时,不同位置突触输入产生的胞体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峰值差异可达(50)倍,从远端顶树突输入的(-1.2pA)到胞体输入的(-64pA)。胞体EPSC峰值早于对应的胞体EPSP,符合以电阻和电容为主的(RLC)电路中电流领先电压的概念。
若突触电导在电压无关的AMPA受体和电压依赖的NMDA受体间平分,主要影响是延长EPSP和EPSC的持续时间。在当前情况下,电压依赖输入影响小,是因为局部EPSP仅达(8mV),不足以解除NMDA受体通道的镁离子阻滞;而在实验中,局部刺激招募大量突触使膜去极化,从而激活NMDA输入。
将模拟的EPSP和EPSC与大鼠视觉皮层第(5)层锥体神经元的实验数据对比,实验记录的胞体EPSP和EPSC时间进程与模拟结果相近,符合快速((t_{peak} = 0.5ms))、AMPA介导的电导变化和慢膜时间常数。但实验中的胞体EPSP幅度比模拟值大,这是由于模拟的锥体神经元接受(2Hz)的突触背景活动,降低了各处的输入阻抗。
仔细观察实验数据会发现,EPSP的上升时间和宽度存在系统依赖关系。拉伊尔(Rail)最早推导了单位EPSP上升时间和半高宽的关系,即输入位置越远,胞体EPSP上升时间越长且更分散。绘制这两个分散指标的关系图(形状指数图)可揭示突触与胞体的距离,该技术在确定树突位置重要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2.2 突触效能指标的实用性
在某些条件下,树突可简化为等效圆柱体,但锥体神经元的树突分支点不遵循(b^{3/2})定律,且顶树突在电学上比基树突长,不满足简化条件。
此前引入了几个衡量突触“效率”的指标,如位点(i)与胞体的电紧张距离(L_{is})和电压衰减的对数(L_{v_{is}}),在无限电缆中(L = L_{v})。但由于树突树存在明显不对称性,电流流向胞体比远离胞体更容易,电紧张距离(L)作为衰减的定量指标基本无用。而由静态输入和转移电阻预测的对数衰减效果较好,与真实对数衰减误差在(14\%)以内,这一差异源于突触输入的瞬态性质。
3.2.3 单位EPSP和EPSC对阈值的启示
锥体神经元模型对快速突触输入有电压阈值(V_{th})(约(-49mV)),可通过有效阈值电压(V_{th} - V_{rest} = 16mV)除以单位胞体EPSP峰值幅度来估算达到阈值所需的同时兴奋性突触输入数量(n_{th})。对于胞体兴奋性输入,估算值(n_{th} = 57),实际值为(64),该估算未考虑驱动电位的变化。
在高阻抗部位(如远端顶树突或基树突),突触饱和效应会使分析复杂化。而在胞体,输入(斜率)电导(60.6nS)远大于单个突触的峰值电导变化(0.5nS),饱和效应可忽略,且除钠激活外的电压依赖电流可视为稳定,因此单位EPSP幅度能较好地预测电压阈值。
用同样方法估算(I_{th})时,预测九个胞体输入(每个(33pA))即可达到(I_{th}),但实际数量被低估了(7)倍。由于电流阈值概念仅适用于持续输入,高度瞬态的EPSC不能用于估算阈值。因此,在考虑快速突触输入时,突触活动产生的胞体电位比电压钳制下的电流更能预测细胞何时触发动作电位。
4. 表格展示
| 位置 | (K_{ii}) ((M\Omega)) | (K_{is}) ((M\Omega)) | (K_{ss}) ((M\Omega)) | (L) | (L’_{is}) | (L’‘_{is}) |
|---|---|---|---|---|---|---|
| 基树突 | 387.79 | 18.47 | 16.48 | 0.24 | 3.32 | 4.32 |
| 顶树突 | 341.68 | 10.47 | 16.48 | 0.56 | 3.48 | 5.07 |
5. 流程图展示
graph LR
A[单个突触输入] --> B[产生局部EPSP和胞体EPSP、EPSC]
B --> C{EPSP和EPSC特性分析}
C --> D[与实验数据对比]
C --> E[评估突触效能指标]
C --> F[预测阈值]
综上所述,我们对神经元的输入特性和突触输入效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时间平均技术和动态时间常数能在一定程度上描述神经元的响应速度,但使用时需考虑其局限性。从胞体角度对神经元特性的描述有助于我们把握神经元的基本阈值条件。而在研究突触输入时,单个突触输入的作用复杂,其产生的EPSP和EPSC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位置的突触输入效果差异明显。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评估突触效能指标以及预测阈值等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神经元的信息处理机制。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更准确地模拟和解释神经元的行为。
6. 多个突触输入的影响
6.1 时间分散的突触输入模型
接下来考虑多个时间分散的突触输入对神经元的影响。首先会研究这些输入对泄漏积分 - 发放模型以及锥体神经元被动树突的作用。我们特别关注输入时间抖动和输出抖动之间的确切关系。
对于泄漏积分 - 发放模型,它是一个相对简化的神经元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神经元对突触输入的响应。当多个时间分散的突触输入到来时,模型中的膜电位会根据输入的时间和强度进行积分。如果膜电位达到发放阈值,模型就会产生一个输出脉冲。
对于锥体神经元的被动树突,情况更为复杂。树突的不同位置接收突触输入,由于树突的电学特性,输入信号会在传播过程中发生衰减和变形。多个时间分散的输入在树突上相互作用,其结果不仅取决于输入的时间和强度,还与树突的结构和电学参数有关。
6.2 输入输出抖动关系分析
在研究输入时间抖动和输出抖动的关系时,我们假设神经元的信息处理可以忽略动作电位的详细时间安排。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推导出一个解析表达式,将突触输入与胞体电流以及最终的细胞输出频率联系起来。
在这种假设下,连续的输入变量(即突触前神经元的发放率)会被映射到一个连续的输出频率。例如,如果突触前神经元的发放率增加,那么传递到神经元的突触输入也会相应增加,从而可能导致胞体电流增大,最终使神经元的输出频率上升。
然而,实际情况中输入时间抖动会对输出抖动产生影响。输入时间抖动是指突触输入到达的时间存在一定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会导致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当膜电位接近发放阈值时,输入时间抖动可能会使神经元提前或延迟发放脉冲,从而产生输出抖动。具体来说,输入时间抖动越大,输出抖动可能也越大,但它们之间的确切关系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和理论分析来确定。
6.3 输入输出映射的意义
这种将连续输入变量映射到连续输出频率的关系在神经元信息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我们理解神经元如何将外界的刺激信息转化为电信号输出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通过研究这种映射关系,我们可以预测神经元在不同输入条件下的输出行为,从而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
例如,在视觉系统中,视网膜细胞对视觉刺激的响应可以看作是输入,而外侧膝状体核中的神经元以及初级视觉皮层中的神经元的输出则可以看作是输出。通过研究这些神经元之间的输入输出映射关系,我们可以了解视觉信息是如何在神经系统中传递和处理的。
7. 突触输入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内容总结
综合前面的研究,我们从多个方面对神经元的突触输入进行了探讨。从单个突触输入开始,详细分析了其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的特性,包括它们在不同位置的变化、与实验数据的对比以及对阈值的预测。
接着考虑了多个时间分散的突触输入,研究了它们对泄漏积分 - 发放模型和锥体神经元被动树突的影响,重点关注了输入时间抖动和输出抖动的关系,并推导出了输入输出的映射表达式。
7.2 研究的局限性
虽然我们对突触输入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但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在使用时间平均技术和动态时间常数时,需要考虑其适用条件,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指标可能无法准确描述神经元的行为。
在研究突触输入时,我们假设了动作电位的详细时间安排对神经元信息处理无关紧要,这在实际情况中可能并不完全成立。实际上,动作电位的时间模式可能包含重要的信息,对神经元的信息处理和传递具有重要作用。
7.3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动作电位详细时间模式的作用,考虑如何将其纳入到现有的神经元模型中,以更准确地模拟神经元的信息处理过程。
另一方面,可以探索如何优化突触输入的分析方法,提高对输入输出关系的预测准确性。例如,可以结合更多的实验数据,改进现有的理论模型,使其能够更好地解释和预测神经元的行为。
还可以研究不同类型神经元对突触输入的响应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神经系统功能中的作用。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神经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8. 表格:不同模型下突触输入影响对比
| 模型类型 | 输入处理方式 | 输出特点 | 影响因素 |
|---|---|---|---|
| 泄漏积分 - 发放模型 | 对输入进行积分,达到阈值发放脉冲 | 离散脉冲输出 | 输入时间、强度,发放阈值 |
| 锥体神经元被动树突 | 树突不同位置接收输入,信号传播中衰减变形 | 复杂的膜电位变化和可能的脉冲输出 | 输入时间、强度,树突结构和电学参数 |
9. 流程图:多个突触输入研究流程
graph LR
A[多个时间分散突触输入] --> B{输入模型选择}
B --> C[泄漏积分 - 发放模型]
B --> D[锥体神经元被动树突]
C --> E[分析输入输出抖动关系]
D --> E
E --> F[推导输入输出映射表达式]
F --> G[预测神经元输出行为]
通过以上对多个突触输入的研究以及对整个突触输入研究的总结和展望,我们对神经元的信息处理机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望更准确地理解和模拟神经元的行为,为神经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和模型,以适应更复杂的生理情况,从而推动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
超级会员免费看
1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