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的缓冲、反应扩散及离子泵机制解析
1. 钙缓冲现象概述
在经典实验中,Hodgkin和Keynes于1957年利用放射性45Ca追踪鱿鱼轴突纤维中钙的扩散情况。结果发现,钙的有效扩散常数约为其在水溶液中扩散系数的十分之一,这与钾离子在类似情况下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这表明,钙一旦进入细胞内细胞质,就不能自由扩散。实际上,超过95%的进入细胞的钙会迅速被多种系统结合,这些系统涵盖了不同的蛋白质缓冲剂以及线粒体、平滑内质网等细胞器。
线粒体具有显著的积累和释放Ca2+的能力。神经元中的内质网与骨骼肌细胞中的肌质网相关,它负责在肌肉收缩期间释放和重新摄取Ca2+,也能积累钙,但速度相对较慢。由于这些细胞器摄取钙的过程发生在数秒甚至更长的时间尺度上,所以我们主要关注钙与蛋白质缓冲剂结合的动力学。
2. 钙结合蛋白
神经细胞中存在大量高浓度的Ca2+结合蛋白,如钙调蛋白(calmodulin)、钙结合蛋白(calbindin)和小白蛋白(parvalbumin)。其中,最为重要的神经元钙缓冲剂是钙调蛋白,它是一种分子量为15,000道尔顿的调节蛋白,在脑组织中的浓度为30 - 50 μM,可作为细胞内的钙传感器。
钙调蛋白位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大多数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和突触后致密区,但不在轴突中。每个钙调蛋白分子有四个Ca2+结合位点。在静息钙浓度水平下,这些位点中没有或只有一个被占据。当游离钙浓度上升到微摩尔水平时,四个结合位点会依次被占据。完全结合钙的钙 - 钙调蛋白复合物可以与大量调节蛋白结合,从而改变它们的功能,例如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aM激酶)、蛋白磷酸酶和腺苷酸环化酶等。
这些酶中的一些与长时程增强效应的诱导有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