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与基础地质实验教学的创新探索
翻译教学的模糊特性及影响
翻译具有显著的模糊特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语言的模糊性 :早在1902年,皮尔斯就提出了语言的模糊属性。由于翻译与语言密切相关,从语言本身的角度来看,翻译具有模糊性是不言而喻的。
2. 翻译学科边界的不清晰 :翻译不能局限于语言层面,随着“文化转向”的到来,一些学者借助现代科学以及哲学、美学、符号学、文学艺术、神经生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研究翻译及其本质,这种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导致了“翻译学科边界的模糊”。
3. 众多翻译学派和复杂的思想体系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翻译思想活跃。西方翻译理论中出现了不同的翻译学派,如强调文本紧密性的“结构主义”、颠覆原文和作者权威的“解构主义”、关注交际目的的“功能主义学派”以及倡导意义阐释并避免误解的“诠释学派”等。在中国,受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也出现了不同的翻译思想。
4. 翻译标准的不确定性 :自古以来,关于翻译标准就存在不同的观点,例如“文质”“信、达、雅”“神似”“化境”“信、达、切”和“多元论”等。
| 模糊特性 | 具体表现 |
|---|---|
| 语言的模糊性 | 皮尔斯1902年提出语言模糊属性,翻译与语言相关,具模糊性 |
| 翻译学科边界的不清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84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