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聚类与分类算法:从基础到应用
在数据处理与分析领域,聚类和分类是两个重要的任务。聚类旨在将未标记的数据分组,而分类则是为已知的测试数据分配标签。本文将深入探讨几种常见的模糊聚类和分类算法,包括模糊C均值(FCM)的扩展、可能性C均值(PCM)以及模糊k近邻(FKNN)分类器。
1. 模糊C均值的扩展
传统的聚类算法在处理不同形状的数据集时可能会遇到挑战。例如,欧几里得距离倾向于产生大致为超球形的聚类,对于具有超椭球形结构的数据集,如Clouds 2,就需要更合适的距离度量。
1.1 马氏距离与模糊协方差矩阵
为了处理超椭球形的聚类,可以使用特定于聚类的马氏距离:
[d^2(x_k, v_i) = (x_k - v_i)^t\Sigma_i^{-1}(x_k - v_i)]
其中,(\Sigma_i) 表示第 (i) 个聚类的估计“模糊”协方差矩阵。这种距离度量能够捕捉每个组内数据的分布,不过在算法的每一步都需要估计额外的参数。
在计算聚类中心后,需要确定特定于聚类的模糊协方差矩阵的必要条件。模糊协方差近似方程为:
[\Sigma_i = \frac{\sum_{k=1}^{n} (u_{ik})^m(x_k - v_i)(x_k - v_i)^t}{\sum_{k=1}^{n} (u_{ik})^m}]
1.2 GK - FCM算法
GK - FCM是FCM算法的扩展,它结合了模糊协方差矩阵的估计,并通过 (\Sigma_i) 的行列式的 (d) 次方根对特定于聚类的马氏距离进行缩放。这样做的目的是在每一步对聚类进行归一化,以适应不同大小的聚类。将GK - F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3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