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系统与聚类分析全解析
1. 模糊系统的通用逼近定理
模糊系统和单隐藏层非线性感知器一样,都具有通用逼近性。对于定义在欧几里得 $n$ 维空间 $\Re^n$ 的紧致子集 $D$ 上,映射到欧几里得 $m$ 维空间的连续函数 $f: D \to \Re^m$,存在一个单隐藏层感知器能在 $D$ 上一致逼近 $f$,模糊系统同样如此。
早期在 1990 年就有相关成果被提及,1992 年多种通用逼近定理的变体开始出现。由于模糊系统中定义算子和聚合函数的灵活性,该定理针对不同配置被多次重新证明。模糊规则系统和多层感知器一样,属于实(向量)值函数的通用逼近器。不过要注意,证明仅表明存在能达到任意逼近精度的模糊系统,但并未说明如何构建。与神经网络相比,模糊系统与问题的语义相关,可能使逼近过程更易理解。
2. 模糊规则的来源
模糊逻辑系统功能强大,应用广泛,从非线性控制到分类都有涉及。但人们常问:模糊规则从何而来?
- 专家经验 :有时规则来自专家。例如,操作复杂设备的人可以用语言描述他们对各种输入条件的反应。就像用手掌平衡扫帚,虽无法在脑海中求解运动方程,但能大致判断扫帚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如“大”“中”“小”等),也能“感觉”扫帚的运动速率,进而得出如“如果扫帚角度为中等且缓慢远离我,那么将手向前推得较快”这样的规则。早期模糊逻辑规则控制的一个例子是在电动小车上平衡“倒立摆”。
- 数据学习 :当有训练数据时,可通过聚类算法或其他计算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进化计算、群体智能等)学习模糊规则。学习规则(及其隶属函数)被视为一个优化问题,需最大化规则系统在训练数据上的性能
模糊系统与聚类分析详解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