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集合理论与逻辑:从基础到应用
模糊集合理论的历史渊源
模糊性和模糊概念在数学和科学领域已经被思考了很长时间。早在1923年,伯特兰·罗素就指出传统逻辑习惯性地假定使用精确符号,因此不适用于现实生活,只适用于想象中的天体存在。哲学家马克斯·布莱克在1937年关注语言中的模糊性和不精确性,以及这些概念对逻辑的影响。他甚至提出了现在与隶属函数相关的概念,并通过认知心理实验构建了体现某些词语模糊性的隶属函数。
然而,大多数人认为模糊集合理论的开端是1965年洛特菲·A·扎德发表的论文,该论文将这一主题发展成了现在的形式。形式模糊逻辑的数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波兰逻辑学家扬·卢卡西维茨对无限值逻辑的研究。他构建了一系列多值逻辑系统,从有限数量的真值扩展到包含无限真值集合。扎德在其关于语言变量理论和应用的三篇开创性论文中,进一步推动了现代模糊集合理论和模糊逻辑的发展。
模糊集合理论的可见性和实用性的最大提升来自于基于规则的模糊系统在控制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将语言描述的规则集插入到各种非线性控制系统中,模糊控制器因其设计简单和控制表面平滑而在汽车工业、消费电子市场等众多产品中广受欢迎,尤其适用于低成本嵌入式系统。
除了控制领域,模糊集合理论和模糊逻辑在模式识别、信息融合、数据挖掘和自动决策等方面也有大量的研究和应用。全球各地的专业社团致力于促进这些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模糊系统也是IEEE计算智能协会的核心支柱之一。
模糊隶属函数
传统集合理论基于二元逻辑。给定一个“全域”集合X,其子集A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定义。例如,若X是整数集,小于10的质数子集可以通过列举成员(A = {2, 3, 5, 7})或提供定义属性(A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7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