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场论中的谱密度、应力 - 能量张量及相关模型研究
1. 不同维度量子场论的谱密度差异
在量子场论中,不同维度下的谱密度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四维($d = 4$)和二维($d = 2$)模型中,谱系列的表现不同。二维模型中,两粒子态的贡献通常能很好地近似谱密度 $\rho(k^2)$,即使对于较大的 $k^2$ 值也是如此;而在四维模型中,两粒子态对大 $k^2$ 值的 $\rho(k^2)$ 近似效果不佳。
这是因为相空间的原因,在 $d > 2$ 的维度中,超过各种阈值时,谱密度的贡献更具发散性;而在二维中,这些贡献的阶数相同,并且在能量较大时都趋于零。因此,对于 $d > 2$ 的情况,使用与少粒子态相关的级数首项来近似大 $k^2$ 值的谱密度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在二维中这是完全可行的。
如果考虑形式因子,二维的情况会更好。形式因子在 $n$ 粒子阈值处的行为为:
[|⟨0|O(0)|θ_1, \ldots, θ_n⟩|^2 \simeq (k^2 - nm)^{n(n - 1)}, \quad θ_1 \simeq \ldots \simeq θ_n \simeq 0]
当快度值较大时,形式因子通常趋于一个常数。这意味着二维可积模型的关联函数的谱密度在阈值处更平滑,随 $k^2$ 变化时是一个非常平滑的函数。所以,即使对于大 $k^2$ 值,仅取级数的首项就能高精度地近似谱密度,在紫外区域也能实现快速收敛。
2. 应力 - 能量张量的形式因子
应力 - 能量张量 $T_{\mu\nu}(x)$ 在量子场论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形式因子具有特殊性质。由于其守恒定律 $\partial_{\mu}T^{\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62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