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精细化治理中的生态设计策略——以巡司河为例
1. 设计对象
1.1 巡司河现状
目前,我国大中型城市的河流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积和黑臭水质问题。武汉的巡司河是政府当前重点关注的河流之一。尽管经过多次治理,水质有了一定改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巡司河位于武汉市区南端,全长 16 公里,流经江夏、洪山和武昌三个区后汇入长江,还穿过湖北工业大学、武昌首义学院等高校。上世纪 50 年代,巡司河水质良好,清澈透明;到 70 年代,水质开始恶化,成为武汉市最大的排污明渠;1995 年后,巡司河变成了臭水河。附近居民产生的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导致河水污染。作为湖北工业大学的“校园河”,巡司河贯穿整个校园,与师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经过多年治理,其水质仍未达标,对周边居民的健康产生了较大影响。
1.2 治理方式
武汉近期实施了严格的湖泊保护制度,设定了湖泊保护的“高压线”,推行“锁定岸线、全面截污、还湖于民、一湖一景、河湖连通”的 20 字方针,并出台了 20 多项湖泊保护和管理的地方规定,严厉打击破坏河水生态系统的行为。
巡司河的治理主要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政策支持,其中政策支持是关键,与每位公民的参与息息相关。巡司河水污染的防控主要采用清淤等技术。国内的城市河流治理模式以政府主导为主,主要依靠政府权力和职能对城市河流环境进行综合管理。然而,当前的治理方法存在局限性,如政府部门执行不到位,相关部门监管缺乏针对性。很多情况下,前期监管不力,导致河流在治理前就已受到污染,增加了后期治理的难度。城市河流的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社区环境管理的风险和难度,阻碍了智慧城市的发展。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2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