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尽管人们普遍偏好社会公平并倾向于惩罚不公平行为,但近期研究发现,个体对“违规者”的共情可能减弱其对不公平行为的抵制。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并非直接受害者,而是作为旁观的第三方对不公平行为进行评判。然而,现有研究对第三方如何在共情影响下进行公平决策及其神经机制知之甚少。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钟毅平教授团队在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IF=3.1)期刊发表的题为“Altruistic or fair? The influence of empathy on third-party punishment: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的研究论文,揭示在没有自身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共情所激发的利他动机是否会削弱第三方对公平规范的维护行为,导致对违规者“从宽处理”,并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神经机制。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共招募31名健康大学生(男生15人,女生16人,平均20.48岁),采用2(共情vs.非共情)×2(公平vs.不公平)被试内因子设计。
2.2 实验流程
采用第三方惩罚范式(Third-party punishment, TPP),被试作为旁观者观察分配者(提议人)如何将10个代币分配给接受者。被试可自愿消耗自身代币以惩罚分配不公的行为。共情操控通过提议人的身份背景引导:共情条件为“留守儿童”,非共情条件为“普通学生”。操控前后均测量共情感受以验证有效性。
图1 实验流程图
脑电数据采用ANT Neuro系统采集,使用符合国际10-20系统的64导电极帽,采样率为500Hz,带通滤波范围设为0.01-100Hz。在ERP成分提取方面,分别在110-160ms、290-330ms和380-480ms时间窗内提取AN1、MFN与LPC成分,分析电极位置包括Fz、FCz、Cz等。
图2 ANT Neuro eego™ mylab便携式脑电
3 实验结果
行为结果表明,共情操控成功,共情条件下的惩罚率和惩罚强度均低于非共情条件,说明共情降低了第三方对不公平行为的惩罚意愿。公平性主效应显著,不公平提议引发更高的惩罚率与惩罚强度。尽管惩罚率无交互效应,惩罚强度在公平性与共情间存在显著交互。共情还提升了对不公平提议的公平性感知,减弱了负面情绪体验。
图3 各条件下的惩罚率(a)、惩罚金额(b)及决策时间(c)的条形图
ERP结果显示,AN1与MFN成分仅在非共情条件下对不公平提议表现出更大负向波幅,反映更强的注意偏向与规范冲突反应;共情条件下该效应消失。LPC在非共情条件下对不公平提议波幅较小,表明更高的认知投入,而在共情条件下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显示,MFN在非共情条件下与情绪评分正相关、与惩罚率负相关,提示共情削弱了不公平引发的情绪反应与行为动机。
图4 (a)Fz位置的大平均ERP波形图。灰色区域表示AN1(110-160 ms)和MFN(290-330 ms)的时间窗口;(b)各条件下AN1和MFN的电压分布拓扑图;(c)各条件下AN1和MFN平均值的条形图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第三方惩罚范式与ERP技术揭示了共情对公平决策的调节机制。结果表明,当第三方对施害者产生共情时,虽仍倾向惩罚不公平行为,但惩罚强度显著降低,且对不公平的感知与情绪反应减弱,显示出共情–利他动机对公平动机的干扰。ERP结果显示,共情削弱了AN1、MFN与LPC成分对不公平的神经响应,表明其在注意、情绪与认知各阶段均影响公平判断。研究揭示了个体在公平与利他动机间的权衡,丰富了对社会规范维持机制的理解。
5 文献名称及DOI号
Zhang, G., Tan, M., Li, J., & Zhong, Y. (2025). Altruistic or fair? The influence of empathy on third-party punishment: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study.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1), nsaf042.
DOI:10.1093/scan/nsaf042
编译:Founding
审核:零卡果冻
排版:举个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