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脑海中的声音是谁的?

本文探讨了inner speech(内心独白)的历史研究,从1928年的脑电图到现代的脑机接口系统,揭示其与发声言语的神经差异。研究发现inner speech与发声言语在发音层面上有区别,但在词汇层面相似。Tian与Poeppel的双流预测模型解释了内在语音如何产生说话感知,但学者们仍在深入研究其机理。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关注“心仪脑”查看更多脑科学知识的分享。

关键词:脑科学、Insight brain

许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我脑海中的声音是谁的,是怎样产生的?”。这声音在思考时、默读时都会不自觉地出现。它可以是不同的音色,可能是自己的声音,可能是朋友的声音,甚至还可能是从未听到过的人声。本文将浅谈有关此声音——inner speech的历史研究。

首先再次介绍下本文的主题:inner speech,也可称为imagined speech,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它被定义为在不使用任何发声器官时进行的自主说话想象。所以即使肌肉瘫痪,发声器官不能支持说话,也仍可以进行inner speech。

关于inner speech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28年,一位德国神经科学家Hans Berger试图对inner speech的机理进行解读。他发明了脑电图,并认为这是映射inner speech的一种人造读心工具。

随后,全球的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开发基于假想说话,也就是inner speech,的脑机接口系统。原本的脑机接口研究多基于运动想象,即试图解码人在进行假想运动时的脑电信号并将其转换为指令输出。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系统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即需要大量不同的刺激提示,也需要对使用这个系统的人进行预先的训练。而以inner speech为基础的脑机接口系统研究可以较大程度上避免这些缺陷,此外,也可以解决因无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