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量和工期
注意!工作量和工期真的很重要。
即使知道这一点,也要注意!这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 先说工期,这特好理解,就好比你出门旅游,从出发到回家一共花了几天,在项目里呢,就是一件事从开头干到结尾,得用多长时间,用小时、天、月这些时间单位去衡量。举个例子,看一场足球赛,正常比赛时间固定是 90 分钟,这 90 分钟就是这场足球赛的工期。教练根据这 90 分钟,安排球员啥时候进攻、啥时候防守,大家心里也都有个时间上的底。
- 再聊聊工作量,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伙人干活,总共得费多大劲。算的时候,用的是人天、人小时这类单位。还说足球赛,场上两支球队,每队 11 个人,再加上主裁判、助理裁判,一共 26 个人。这场比赛时长是 1.5 小时,那工作量就是 26 个人乘以 1.5 小时,也就是 39 人小时。好多人分不清工作量和工期,其实它们用处不一样。工期能告诉咱项目每个部分啥时候弄完;工作量呢,能让咱知道项目规模多大,要干多少具体的事儿,得花多少钱,安排几个人合适。
人们往往会混淆工期和工作量。
工期很重要,因为它能使我们计算出完成一个项目的全部或部分需要多长时间。
工作量很重要,因为它能使我们理解:
- 项目有多大,其中包括多少项工作,尤其是需要做多少事情;
- 这个项目的成本是多少;
- 完成这个项目需要多少人。
二、时间
着手估算项目时,得先定好时间咋算。比如说一年有多少工作日,一般算下来是 223 天。咋来的呢?一年 365 天,先刨去 104 个星期天,咱得休息嘛,再减去 30 天休假,还有 8 天法定节假日,剩下的就是工作日了。另外,大家都知道,一年 12 个月,一周上 5 天班,一个月大概按 20 个工作日算就行。
有人可能会嘀咕:“每个月天数不一样啊,这么算不准吧?” 其实在实际做项目的时候,这些规则挺好用的。有了统一标准,不管是刚开始估摸项目,还是后面跟别的项目对比,都特方便,大家交流起来也不费劲,省得为时间算法吵得脸红脖子粗。
三、估算问题及如何处理
当我们被要求对一个项目进行估算时,也许没有什么问题比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多少人、需要多少成本等估算问哦更加突出。项目的利益相关方想知道所有这些事情,而且他们想精确地知道。
有两件事情可以极大地帮助我们,它们是:
- 制定详细的规划;
- 从以前的项目中学习。
3.1 制定详细的规划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放在项目估算里,简直是真理。当你开始深入研究项目的细节时,你就会发现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要是一开始只看个大概,到项目后期,突然蹦出来些技术难题、人员闹矛盾啥的,那就抓瞎了,再想补救,又费钱又费时间。这就是深究细节的首要目的。
深究细节还有第二个目的。它有助于限制估算误差的大小。
假设我们估算完成某件事情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结果可能需要20个月。这下可好,时间超太多,成本跟着 “起飞”,干活的人累得够呛,之前的计划全成废纸了。客户一看,对你的信任也大打折扣,以后合作都悬乎,所以得想法子攻克这些估算难题。如果我们要对高层次的细节进行估算,那么这将是一场灾难。然而,如果我们在估算时能够深入到较低层级的细节,那么这将只是一个“麻烦”,而不是一场灾难。
3.2 从以前的项目中学习
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在你的组织里,会有一个计算机系统,里面会有自你的组织成立以来完成的所有项目的详细档案。
当你需要规划一个新项目时,你能选择做的第一件事是让计算机系统展示出与你的项目相似的档案。你会在这个信息中看到非常有用的内容,比如:
- 为了完成这个项目,我们必须做什么,即要完成的所有琐碎的工作;
- 这些工作花了多长时间,需要多少工作量、多少成本;
- 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需要多少人和其他资源;
- 其他。
另外,不光看自家公司的经验,外面的行业动态、市场趋势也能帮上忙。瞅瞅竞争对手做类似项目啥情况,参加行业聚会听听别人分享案例,要是项目涉及新技术,再去科技论坛看看先行者咋做的,把这些新东西揉进自己的估算里,估算方案就能更实用,项目推进起来也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