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程学中的神经语言程序学与审讯策略运用
1. 神经语言程序学(NLP)概述
神经语言程序学(NLP)研究人类思考和体验世界的结构。它本身颇具争议,因为其结构难以用精确的统计公式来表达。许多科学家会对NLP的原理进行争论,但它确实形成了关于原理如何运作的模型。基于这些模型,开发出了快速有效地改变限制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信念的技术。
根据维基百科(来源: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神经语言程序学是“一种人际沟通模式,主要关注成功行为模式与潜在的主观体验(尤其是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基于此的一种替代疗法体系,旨在教育人们进行自我认知和有效沟通,并改变他们的心理和情感行为模式”。
很多人在不了解NLP时,可能会第一时间去谷歌搜索。但搜索结果往往像社会工程学的相关内容一样,最初呈现的许多视频和演示都不太现实,比如有人触摸他人肩膀就能改变其大脑模式,让对方认为棕色是白色等。这些视频让NLP看起来像某种神秘主义,使一些人对其产生怀疑。
1.1 NLP的历史
NLP于20世纪70年代由理查德·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和约翰·格林德(John Grinder)在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的指导下开发。其根源来自班德勒和格林德对当时一些最成功的治疗师的研究。
从最初的研究中,他们发展出了NLP的“代码”概念。早期研究促成了元模型的发展,该模型认识到语言模式对影响改变的作用。班德勒和格林德都是加州大学的学生,他们运用研究原理开发了一种名为元模型的治疗模型。基于此模型撰写了几本书后,他们开始完善核心原则,这些原则逐渐演变成了如今我们所知的NLP,包括锚定、换框模式、重新架构、信念改变、嵌套循环、状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08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