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修运动及其在北欧的发展与转变
奥修运动概述
奥修运动以奥修的导师身份为核心。加入该运动意味着通过接受僧伽(sannyas)仪式,建立起师徒关系。成为僧伽成员后,人们会获得新名字、带有奥修照片的念珠,并开始穿着橙色和红色衣服。奥修的新僧伽理念在话语层面被塑造为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选择,但在结构上却意味着成为运动成员和导师的弟子,这是该运动最具特征的矛盾之一。
随着时间推移,导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1984年俄勒冈公社崩溃后,奥修和运动领导层有意淡化他作为导师的角色。奥修将名字从巴关·施瑞·拉杰尼希改为奥修,并将自己塑造为每个寻求者个人道路上的“朋友”,而非大师。1990年奥修去世后,奥修国际基金会(OIF)进一步推动了这一发展。该基金会对奥修遗产的解读以及严格的版权政策,导致全球僧伽群体出现分裂。如今,僧伽群体日益碎片化,对成为僧伽成员的理解也有了多种不同版本,这种碎片化和差异化趋势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同样存在。
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奥修相关活动
奥修相关活动形式
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奥修活动乍一看并不多。如今,这里的奥修相关活动、场所和参与者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 奥修中心 :这类明确围绕奥修建立的中心在整个欧洲呈减少趋势,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所剩不多。瑞典只有位于韦斯特曼兰和达拉纳边界的奥修福斯(Oshofors)是得到奥修国际基金会认可的传统奥修中心;丹麦日德兰半岛东部的奥修风险中心(Osho Risk)不仅是丹麦僧伽群体的聚会点,也吸引着来自挪威、瑞典、德国等地的僧伽成员;挪威、芬兰和冰岛则没有奥修中心。
2. 治疗导向的成长与冥想中心及个体治疗师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9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