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黎明期:从摩尔定律到量子计算的探索
1. 科研转折与资金困境
2001 年,我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临时职位,转到美国德克萨斯 A&M 大学获得终身教职。在求职面试时,我就表明要离开高薪的纳米技术领域,回归更基础有趣的噪声研究。原本期望通过化学剂的波动增强传感(FES)获取研究资金,还拥有两项瑞典专利。与班戈的一家传感器公司谈好多年的合作项目,可实际合作者、电子部门主管在项目落实前离职。我天真地在未签合同保障权益的情况下,应公司要求提交研究计划。帮他们聘请了一位有噪声研究博士学位的新手博士后后,公司拒绝继续合作,可能想抛开我独自实现项目以节省成本,但项目最终失败。
当前科研资金申请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成为科学家并获得终身教职,申请科研资助的压力正扼杀科学本身。当贪婪主导,人际关系、推销手段、政治因素和政治正确性等不良现象就会出现。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典型资助项目多集中在主流领域,即便技术质量高,对科学变革的潜力也存疑。像有突破性想法的“新爱因斯坦们”很难获得资助,因为他们的想法被视为高风险。即便假设他们获得资助,大量科研资金也可能毁掉优秀的科学家及其学生。科学家会被获取更多资金的压力、资金使用的困难和管理大型团队的任务压垮,学生也无法得到有经验导师的指导。研究成果往往是在顶尖期刊发表的精美论文,但对未来科学发展并无实质影响,可能在一二十年后就被遗忘。
NSF 的资助提案要求十分荒谬,申请人需规划每年的“发现”,这显示出制定者根本不理解科学发现的本质。科学发现无法预先规划,100 个想法中可能 99 个都是糟糕或琐碎的,幸运的话,剩下的 1 个能改变科学认知。据说爱因斯坦也对此不满,他曾说:“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就不叫研究了,不是吗?”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47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