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预选与后选悖论及量子柴郡猫现象解析
1. 弱值特性与光子轨迹追踪
1.1 弱值的独特性质
在量子系统研究中,弱值是一个关键概念。当一个算符与指针态耦合时,指针态的变化率与弱值成正比。然而,弱值具有独特的性质,例如,厄米算符的弱值可能是虚数,其取值范围远远超出算符自身的谱。在光学领域,Pryde 等人首次证实了这一效应,他们在近乎正交的预选和后选条件下,测量到光子的 σz 弱值接近 20。那么,这些甚至不可观测的弱值如何与物理现实相对应呢?这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
1.2 光子轨迹追踪实验
为了说明弱值与物理现实的联系,我们来看 Danan 等人的著名实验,该实验追踪了在马赫 - 曾德尔干涉仪中经过预选和后选的光子轨迹。
- 实验设置 :在标准的马赫 - 曾德尔干涉仪的每个臂上添加了镜子系统。通过向镜子引入特定频率的周期性振荡信号,镜子的倾斜会周期性地改变收集效率,从而导致探测器记录到功率变化。
- 判断依据 :如果探测器记录到的功率变化频率与某面镜子的振荡频率匹配,就表明该位置的镜子影响了光子,即光子到达了该位置;如果对应镜子频率的功率谱为 0,则意味着光子未到达该镜子标记的位置。
1.3 用弱值解释实验现象
我们使用简单的标记态和双正交向量来解释实验现象。例如,|A⟩ 表示光子在位置 A 的波函数。
- 第一种情况 :当干涉仪调整到输出功率最大时,双正交向量的初始态和终态均为 |ψ⟩ = |φ⟩ = (|A⟩ + |B⟩) / √2。位置 A 和 B 的光子对应投影算符 A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