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超越传统认知的学习与预见
1. 先天知识与预见过程
在我们的认知中,除了后天所学,还存在着先天知识。一些专注于语言及其在学习中积极作用的研究者指出,存在一种“必须在数据之前存在”的空间,这就是先天知识。像语言习得和视觉能力等,都有基因决定的过程。同时,还存在预见过程,它不仅能让我们认识到已存在的事物,还能生成可能存在的事物,这就是创造性选择原则。
以心跳波动为例,医生通过大量生理观察收集到相关数据,意识到心跳存在波动,患者也会感到不适。一个优秀的诊断医生能区分“正常”的不规则和需要治疗的情况。当人改变姿势时,比如从坐姿站起来,血压会发生变化,这就像一个由液体(血液)、管道(血管)和泵(心脏)组成的物理系统。但人体远比这个简单的物理模型复杂,例如,有一种叫做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机制,能通过神经系统影响心率,以维持血压在相对稳定和安全的范围内。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心脏是如何“知道”身体姿势的变化的?这显然超出了简单物理系统的范畴。
2. 还原论观点及其局限
我们大多接受的是基于生物体与机器类比的理性主义科学教育。还原论观点认为,人类可以被简化为某种更容易理解和描述的东西,甚至认为人类与机器存在某种等价性。这种观点认为适用于短时间序列的规律可能适用于更长的序列,其背后是物理同质性、物理变化的重复性以及还原论思想等前提。
然而,还原论无法解释一些现象。比如,为什么人体姿势改变时血压不会随之改变?更确切地说,它无法解释心脏如何提前调整心率以补偿姿势变化,避免血压波动。这是因为接受人类可还原为机器的观点,就意味着接受了因果之间的确定性前提,即建立了一个从原因到结果的时间序列。但上述预见的例子并不符合这个模式,尽管它并不排除因果关系。这表明基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