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济贫院:从起源到变迁
1. 济贫院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在16和17世纪的欧洲,济贫院、教养所等收容穷人的机构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福利策略,成为当时欧洲救济穷人的显著特征。这些机构的初衷是让“懒惰”的穷人(即有劳动能力但未工作的健全成年穷人)参与强制劳动,理论上旨在实现穷人的道德和经济改造。人们希望通过工作和体罚威胁,促使穷人改变行为,重新致力于自我谋生。后来,提高生产力的观点逐渐凸显,认为若管理得当,穷人可以高效工作并实现自给自足。
济贫院的起源与中世纪抑制流浪行为的规定以及为特定贫困群体设立的医院有关。中世纪医院规模不大,大多数法国医院只能容纳10到20人,且床位共享很常见。由于医院多位于农村基督教世界中的城市,其覆盖目标人群的能力存疑。到中世纪后期,欧洲已有超过10000家医院,机构类型基本确立。
流浪行为在历史上被视为个人道德松懈的结果,对公共秩序构成威胁。在英国,14世纪后期的法规要求对流浪者进行监禁,1495年改为成本较低的戴枷锁处罚,1531年又改为鞭打。
2. 十六世纪的实验:伦敦布里德韦尔和阿姆斯特丹锉木房
宗教改革后,欧洲出现了使救济合理化的趋势,工作与住宿相结合的模式应运而生。宗教改革文本为劳动是解决懒惰带来的物质和道德危险的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持,新教和天主教都对乞讨行为表示不满,希望让有能力的穷人从事恢复性工作。
1553年,伦敦布里德韦尔被特许成立,此前伦敦试图将穷人分为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又分为三个细分等级)。其中,挥霍无度的穷人,包括暴乱者、流浪者和懒惰者,需要一个大型机构为愿意工作的人提供职业,对不愿意工作的人进行强制劳动。然而,“拒绝工作”的定义存在问题,城市也意识到失业问题并非完全归咎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