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手部的结构、功能与抓握机制解析
1. 人类手部的进化与结构特征
1.1 进化方向
人类从四肢运动转变为双足运动后,前肢(上肢)逐渐演变成了抓握的“工具”,手臂和手获得了自由。从进化角度来看,人类手部的进化主要有三个方向:
- 增加手指数量:从鱼类鳍向五指四肢的转变过程可体现这一点。
- 提高手指(指骨)的灵活性:相较于其他灵长类动物,人类手指的活动度更高,抓握的可能性更多。
- 优化手部主要区域的比例:如Gegenbauer提出的脊椎动物肢体结构原型所展示的。
1.2 手指数量与抓握功能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抓握动作仅需三根手指就能完成,五指结构看似有些冗余。但复杂的抓握和精细操作则必须依靠五指来完成。而且,数字5在人体结构中似乎与其他部分存在对应关系,不过人类大脑对这些对应关系的意义尚未完全理解。
1.3 不同灵长类动物手部抓握比较
与猴子相比,人类由于手指和手掌比例的不同,在抓握某些物体时更加容易。猴子手部抓握的难度相对较大,这体现了人类手部进化在抓握功能上的优势。
2. 人类手部抓握的分类与特点
2.1 Cutkosky抓握分类
Cutkosky从精度和力量两个主要视角对人类手部抓握情况进行了系统化分类,主要基于使用的手指数量,分为强力抓握和精确抓握两个方向:
- 强力抓握:强调抓握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常所有手指都会参与抓握。除了球形抓握外,掌骨在强力抓握中的作用相对较小。因此,目前现有的拟人化抓具在进行安全抓握时,往往忽略了对掌骨的建模。
- 精确抓握:注重灵活性和精细度,涉及对被抓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