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中疑问句的语用与语义分析
1. 语用方法概述
语用观点认为,自然语言中疑问句的意义只有在通过说出这些句子所执行的(言语)行为层面上才能得到有效研究。这种观点可以通过更具原则性的方式和更临时的方式来论证。
1.1 原则性方法的理论基础
原则性方法源于对自然语言意义的一种理论观点,它认为言语行为是语义分析的基本单位,句子和句子成分的意义必须根据它们在这些行为中所起的作用来分析。其他分析则属于逻辑语义学传统,但认为在语义内容层面上,陈述句和疑问句之间无需或无法做出区分,因此意义的差异必须在语用层面上解释。
1.2 语用导向分析的形式
语用导向的分析主要是“释义理论”,它们不是在语义层面上分析疑问句的意义,而是通过对其典型用法的释义来进行,即借助语用层面。以下是几种具体的分析形式:
- 语气 - 命题内容区分法 :由弗雷格(1918)和斯特纽斯(1967)等采用。该方法将句子的语气和命题内容(激进内容)区分开来。例如,“约翰也会来参加派对。”和“约翰也会来参加派对吗?”具有相同的命题内容,但语气不同。前者以断言语气呈现内容,后者以疑问语气呈现。然而,这种方法不适用于像“谁会来参加派对?”这样的疑问句,因为弗雷格认为这类句子不表达完整的思想,是“不完整的”。
- 施为句方法 :由刘易斯和克雷斯韦尔等捍卫。该方法认为疑问句的意义由对所执行的言外行为的明确施为句释义给出。例如,“约翰也会来参加派对吗?”的意义等同于“我特此问你约翰是否也会来参加派对。”但这种分析存在问题,它需要假设嵌入式疑问句的意义可以独立确定,以避免循环论证,而这一假设并不具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