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中话语表征的理论与应用
1. 引言
话语表征理论(DRT)的核心思想是,话语中的每个新句子都在前面句子提供的语境中进行解释。这种解释会更新语境,其中一个重要过程是将句子中的回指元素与语境中的元素建立联系。这意味着同一个结构既作为已解释句子的内容,又作为下一个待解释句子的语境,这给逻辑形式带来了特殊约束。
DRT的最初动机是解决话语中名词性和时间性回指的解释问题。其关键理念是,每个新句子或短语都是对其使用语境的更新,这种更新通常涉及句子或短语中的元素与语境元素之间的联系。在Kamp(1981)的方法中,通过与特定词汇项或句法结构相关的解释规则来实现这一理念。这些规则确定句子对语境的语义贡献,并将其添加到语境中,从而形成新的语境,用于解释后续句子。
DRT强调在语境中表征和解释话语,推动了自然语言语义学从静态向动态视角的转变。在动态语义学中,语境变化条件取代了传统的真值条件,成为核心概念。这一转变使形式语义学的研究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将原本属于非形式语用学的领域纳入其中。
2. 语境中回指链接的问题
长期以来,人称代词与其先行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被认为有两种:代词要么作为与先行词共指的个体常量,要么作为由先行词约束的变量。然而,在以下例子中,这两种解释都不适用:
- “A man entered. He smiled.”
- “Every man who meets a nice woman smiles at her.”
- “If a man enters, he smiles.”
- “Hob believes a witch blighted his mare. Nob believes sh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