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识别技术与数字版权保护:原理、伦理与未来
生物识别技术概述
生物识别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其中虹膜扫描作为一种新兴的身份验证技术正逐渐流行。它在执法机构、边境巡逻、机场以及金融领域,特别是银行业,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视网膜识别技术则是生物识别技术中的佼佼者。视网膜是眼球后部的一层薄细胞,负责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它含有光感受器细胞,能接收光线并传递给产生神经信号的神经细胞,后续信号由其他神经元处理。视网膜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丰富的血管图案,每只眼睛的血管图案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也不例外。
视网膜生物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射低强度红外光,捕捉眼球后部处理通过瞳孔进入光线的薄神经上的血管图案等独特特征。如果是首次采集对象的视网膜特征,这些特征会被数字化并存储为模板。该技术具有体积小、准确性高和可靠性强等优点,但由于需要用户付出较多努力和配合,且视网膜内部结构小、测量困难,导致其图像捕捉比大多数生物识别技术更具挑战性,因此应用相对较少,还常被认为不够便捷且具有侵入性。
生物识别技术的伦理考量
在探讨生物识别技术的伦理影响时,有几个关键问题值得思考:
1. 尊重人类尊严 :用代码替代姓名,生物识别技术是否会将人类地位贬低到与动物相同的水平?
2. 人体信息化 :人类属性的数字化以及在全球信息网络中的传播是否存在风险?
3. 数据保护和隐私 :生物识别数据应得到何种程度的保护?多个生物识别数据库的关联是否存在风险?
4. 尊重亲密性和身体完整性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