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LOS ONE 的基本身份:从“公共科学图书馆”起家的开放获取巨型期刊
要理解 PLOS ONE,最直接的入口还是其官方和主流百科的信息。PLOS ONE 是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公共科学图书馆,简称 PLOS)旗下的一本开放获取(open access)科学期刊,于 2006 年正式创刊,采用完全线上出版、作者付费的 Gold OA 模式,文章自发表起即以 CC BY 许可证向全球免费开放。 根据 Clarivate 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2023》以及基于 JCR 的二次整理文档,PLOS ONE 自 2009 年起被收录于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学科分类为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也就是综合类自然科学期刊。
PLOS ONE 在开放获取发展史上的位置非常特殊。台湾“学术伦理教育推广中心”在一篇专门介绍巨型期刊(open-access mega-journals)的长文中几乎是“点名表扬”:公共科学图书馆在 2006 年推出了全球第一本巨型期刊 PLOS ONE,其初衷之一就是反制当时被期刊影响因子(JIF)支配的学术评价体系,希望通过高容量、宽学科、只审“是否科学严谨”而不过度强调“新颖性”的机制,为学术出版创造一种新的范式。 英文维基百科在“Mega journal”词条中也明确写道,所谓 megajournal 的模式——大容量、广学科、只审科学性、基于 APC 的开放获取商业模式——是“由 PLOS ONE 率先开创”,随后被 Scientific Reports、BMJ Open、IEEE Access、ACS Omega 等一大批期刊效仿。
如果只从“身份标签”来看,PLOS ONE 称得上是:
“一家由非盈利机构创办、完全开放获取、跨学科的大型国际期刊,并且是整个 megajournal 模式的开山之作。”
这也是它为什么在中文网络上会同时背负“神刊”“水刊”两种完全相反称号的一个背景:它既打破了传统“版面有限、门槛极高”的期刊模式,又在某些年份把年发文量拉到了两万甚至三万级别,自然会引发对“质量是否被稀释”的担忧。
二、核心办刊理念:只看“科学是否严谨”,不管“够不够惊艳”
与大多数学术期刊在“目标与范围(Aims & Scope)”里强调“高影响、高创新”的定位不同,PLOS ONE 在期刊信息页面上几乎用了整段文字强调自己“包容和中立”的审稿标准。官方明确写道,PLOS ONE 接受超过 200 个学科方向的研究,包括自然科学、工程、医学以及相关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审稿时主要根据研究是否科学严谨、方法是否可靠、伦理是否合规来决定是否录用,而不以“预期影响力或新颖性”为主要标准;复制性研究、负结果和零结果研究、预注册研究(Registered Reports)和研究方案(Protocols)都在收稿范围之内。
如果进一步展开看它的“Editorial and Peer Review Process”,可以发现几个关键特征。其一,期刊明确自称为“peer reviewed scientific journal with a rigorous editorial screening and assessment process”,即所有稿件都要经过编辑初筛和同行评审,不存在单纯“交钱就能发”的通道;其二,编辑在做决定时被要求“based on scientific rigor, regardless of novelty”,也就是强调文章方法的严谨度而非“炸不炸裂”;其三,PLOS ONE 强制要求作者在投稿时提供数据可用性声明(Data Availability Statement),并列出了可接受的数据共享方式——如果文章被接收,这份声明会随文一起发表,公开说明数据的去向。
此外,PLOS 还为所有期刊制定了一套统一的伦理与出版政策,包括同行评审伦理规范、编委行为守则、利益冲突披露和不端行为处理流程等。官方在“Ethical Publishing Practice”和“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Policies”文档中强调,编辑和审稿人必须遵守这些政策,审稿前要自查潜在利益冲突,并在发现不当行为时及时上报。
从这些官方政策和审稿流程可以看出,PLOS ONE 的关键差异在于审稿的“评价维度”,而不是“审稿的有无”。它并没有放弃同行评审,而是把评审的关注点从传统的“有没有重大原创性发现”“能不能上新闻”转向“研究是否做得扎实、方法是否可靠、报告是否规范”。这一点在关于巨型期刊的研究综述中被反复提及:开源巨型期刊的一大特征就是“只审科学性,不审重要性”,其目标是降低发表门槛,让更多“中小粒径”的研究结果(包括负结果)也能进入文献体系。
三、用数据说话:影响因子、发文量、接受率和审稿周期
对于很多准备投稿的作者来说,“这个期刊现在什么分区、影响因子多少、发文量有多大、审稿和接受率大概什么水平”是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下面这张表,把近年来围绕 PLOS ONE 的几组关键指标汇总在一起,所有数字都来自可查证的公开来源(JCR 官方数据的具体数值通过 Clarivate 报表和中文二次整理确认,接受率与发文量则来自 PLOS 官方 metrics 页面及中文学术博客的统计)。
表 1 PLOS ONE 部分关键指标汇总(以 2023–2024 年数据为主)
| 指标 | 具体情况(最近公开年份) | 数据来源 |
|---|---|---|
| 创刊时间与出版方 | 2006 年创刊,由非营利组织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出版,自创刊起即为开放获取期刊 | PLOS ONE 简介与中文概述 |
| 收录与学科分类 | 自 2009 年起被 Web of Science 的 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收录,JCR 学科为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 JCR 性能报告与二次整理文档 |
| 影响因子(JIF,JCR 2023) | 2023 年期刊影响因子约为 2.9,在 JCR 2023 中被划分为学科内 Q1;中国科学院分区整体为综合性期刊 3 区 | JCR 二次整理(知乎、搜狐学术解读) |
| Scopus 侧指标 | 基于 Scopus 的“Impact Score 2024”为 2.82,较上一年下降约 9%,显示中等引用水平且近年略有下行趋势 | Resurchify 基于 Scopus 数据的统计 |
| 年发文量 | 2012 年发文量约 23,704 篇,为历史峰值之一;2023 年发文量约 14,971 篇,近十年呈下降趋势;2024 年发文量约 16,783 篇,仍保持在 1.5–1.7 万篇的高位 | PLOS ONE 文献计量研究与中文数据统计 |
| 接受率 | 根据 PLOS 官方 metrics 页面,2024 年 PLOS ONE 的整体接受率约为 31%,对应当年发表 16,621 篇论文;维基百科编辑基于早期分析指出,接受率在 2021–2023 年间从约 50% 降至约 31% | PLOS 官方 2024 metrics 页面与维基百科条目 |
| 审稿与出版周期 | PLOS 官方数据给出的 2024 年中位“首次审稿决定”时间约为 40 天,“投稿到正式发表”中位时间约为 213 天;早期独立分析曾指出,PLOS ONE 在创刊后十年间首次审稿中位时间从 37 天增加到 125 天,但接收后上线时间从 35 天缩短到 15 天 | PLOS metrics 页面与 Nature 报道的历史分析 |
| APC(文章处理费) | DOAJ 与多个期刊信息网站给出的当前 APC 上限约为 2,382 美元,PLOS 通过减免政策及机构 Flat Fee 模式为经济不发达地区和签约院校作者提供减免或打包覆盖 | DOAJ 期刊条目与 Journalsearches、PLOS 费用说明 |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两个比较关键的事实。第一,PLOS ONE 的影响因子虽然只有 2.x–3.x,在很多学科里并不算高,但在 JCR 的“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大类里由于引入了大量 ESCI 期刊做分母,在 2023 年被推到了 Q1 的位置,这也是中文网络上“水刊也上一区”的讨论背景。 第二,PLOS ONE 的年发文量在 2010 年代前期确实非常夸张,2012 年达到两万三千多篇,后续有所回落,目前基本稳定在每年 1.5–1.7 万篇的水平,仍然是世界范围内发文量最大的综合类期刊之一。
另一方面,PLOS 官方给出的 2024 年接受率 31% 和中位审稿时间约 40 天、投稿到发表约 213 天的数据,说明它并不是“几乎来者不拒”的那种超高接受率 OA 期刊,而是处在一个中等偏宽松但仍有明显筛选的区间。 中文学术博主提到的“拒稿率约 51%”“接受率大约一半”的说法,大体也与官方数据在同一个数量级上,只是口径略有差异。
四、开放获取商业模式:APC、机构包年和减免政策
PLOS 作为一个非营利出版机构,其所有期刊都采用开放获取商业模式,不收取读者或图书馆订阅费,而是主要通过作者支付的文章处理费(APC)、机构合作协议和少量其他收入维持运营。PLOS ONE 同样如此。
在 DOAJ(开放获取期刊目录)中,PLOS ONE 的 APC 被标注为“最高收取 2,382 美元”,并明确说明存在减免政策。 多个期刊信息网站(如 Journalsearches)引用 PLOS 官网信息,也给出了类似的数值范围,基本可以确认目前该刊 APC 在 2,000 美元出头这一档。 对于经济相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作者,PLOS 通过 Research4Life 和 Publication Fee Assistance 计划提供不同程度减免;同时,它在全球范围内推广“Flat Fee”与“Global Equity”等机构协议,希望通过“机构按年打包支付、作者投稿时不直接掏钱”的方式降低个体作者的经济压力。
有一篇 2024 年发表的开放数据文章收集了 Elsevier、Frontiers、PLOS、MDPI、Springer Nature 和 Wiley 六大出版商在 2019–2023 年间的 APC 数据,随后被国内技术博客做成了详细的分析。分析显示,PLOS 的期刊数量不多(约 12 种),但全部为 Gold OA 期刊;在 2019–2023 年间,PLOS 旗下期刊的 APC 有超过 70% 都出现了 19% 左右的涨幅,在六大 OA 出版商中涨价幅度居前。 另一方面,PLOS 的财务报告显示,其 2023 年的总收入约为 3420 万美元,高于 2022 年的 3230 万美元;这部分收入绝大部分来自 APC 和机构协议,PLOS 自称把大约 80% 的支出投入到编辑和出版流程中。
这种模式也在宏观层面受到政策关注。2025 年 7 月,美国 NIH 宣布从 2026 财年起将对联邦资助研究的出版费用设上限,以控制高昂 APC 对科研经费的挤压;虽然这项政策并非针对 PLOS ONE 单独制定,但显然会对包括 PLOS 在内的所有 OA 出版机构产生影响。
从作者视角看,PLOS ONE 的 APC 水平不算最低,但在 Gold OA 期刊中也不是最贵的一档。真正决定成本感受的,除了绝对金额之外,还有作者所在机构是否签有 PLOS Flat Fee 或 Global Equity 协议、能否通过课题经费报销,以及投稿成功率和审稿周期是否合理等因素。在很多欧美高校里,作者已经习惯性把 APC 视为项目预算的一部分;而在部分经费紧张的地区,APC 往往会成为学生和青年教师最现实的顾虑。
五、PLOS ONE 在巨型期刊谱系中的位置:规模、影响与“质量”争议
学术界对 PLOS ONE 最大的兴趣不只在于“它本身好不好”,还在于它作为第一个开放获取巨型期刊,对后续整个 megajournal 生态的影响。一篇 2016 年发表在 PLOS ONE 本刊上的综述性文献《Open-Access Mega-Journals: A Bibliometric Profile》给出了迄今最系统的 mega-journal 文献计量画像。作者选取了 11 本典型的 OA megajournal(包括 PLOS ONE、Scientific Reports、BMJ Open 等),分析了它们的发文量、引用表现、作者地域分布和学科分布等。文章给出的结论之一是:虽然 megajournal 这一概念可以作为一种有用的分组方式,但不存在所谓“典型的” megajournal,不同期刊在规模、学科聚焦和引用表现上差异很大。
围绕“megajournal 是否是低质量论文的避风港”这个常见质疑,也有专门的实证研究。2019 年发表于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的一篇文章通过 Scopus 数据分析了 2013–2017 年间西班牙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作者的发文情况,比较了那些“高频在 PLOS ONE 发文”的作者和西班牙整体在相同学科的论文引用表现。结果显示,高频在 PLOS ONE 发文的作者,其论文被引表现并不低于该学科西班牙总体输出,部分情况下甚至略有优势。作者据此认为,至少在西班牙生物和医学领域,没有证据表明 PLOS ONE 系统性吸纳了“质量更低”的研究。
另外,台湾学术伦理教育中心那篇关于巨型期刊的长文也从制度设计角度指出,像 PLOS ONE 这样的巨型期刊,其“只审科学性、不审重要性”的政策确实容易被误读为“降低门槛”,但从同行评审流程、编辑控制和撤稿机制来看,它与传统期刊在制度层面差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更多只是把“是否值得发”这件事从“少数顶刊编辑的价值判断”转移到“更大范围领域共同体在后续引用和评价中的判断”。
当然,PLOS ONE 作为开放获取巨型期刊,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各种争议。从早期具有轰动效应的“重力波、冷聚变”类论文引发的审稿质量质疑,到后来的大规模撤稿事件,再到随着发文量下降、影响因子略降而出现的“热度不如从前”的舆论,围绕它的争议始终存在。科学出版圈的博客和学术媒体也时常把 PLOS ONE 拿来和 MDPI、Frontiers 等高产出版商相比,讨论高发文量模式与期刊声誉之间的张力。
综合现有研究和数据,比较稳妥的判断是:PLOS ONE 的“质量”分布非常宽,从平平无奇的小样本研究到在领域内颇有影响力的大型队列文章都有,它不是“天生高质量”,也谈不上“系统性低质量”,关键还是具体论文本身。 其巨型期刊定位与开放获取模式确实降低了部分形式性门槛,但并未取消同行评审,也没有证据表明它整体吸纳的都是“在其他期刊发不出去的差文章”。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在评价个人和项目时简单用期刊标签替代对具体研究工作的阅读和判断。
六、中文视角下的 PLOS ONE:介于“水”和“实用”之间的复杂印象
在中文科研圈,PLOS ONE 可能是存在感最高的国外 OA 期刊之一,各类公众号、知乎专栏、优快云 博客定期都会发“最新 JCR 出炉,PLOS ONE 升到一区了”“发文过万灌水神刊”的文章。
一篇 2023 年的知乎专栏《顶刊科普|PLOS ONE:发文量超大的综合性期刊》比较中性地给出了一些数据:作者根据 Clarivate 的 JCR 和 Web of Science 统计,指出 PLOS ONE 目前的拒稿率在 51% 左右,对应接受率约 49%;2023 年发文量约 14,971 篇,过去十年呈下降趋势;发文数最高的学科主要集中在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医学检验技术和生物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 文中还提到,投稿机构中加州大学、伦敦大学、哈佛大学、多伦多大学等名校名列前茅,自引率约 3.4%,没有被中科院预警,说明在国际出版系统中它仍被视作“正常期刊”而非可疑期刊。
另一篇 2024 年的搜狐文章标题则更“抓眼球”——《四大水刊〈PLOS ONE〉也升一区了!发文量依旧爆炸!》。作者同样引用了 JCR 2023 的结果,指出 PLOS ONE 影响因子 2.9、自引率 3.4%,JCR 分区为 Q1,中科院分区为综合性期刊 3 区,并调侃“站在风口上,水刊都能起飞”。 与之类似的,还有“灌水神刊”“几乎来者不拒”的评价,这些说法往往更多来自投稿体验和情绪,而不是系统性的计量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中文环境下对 OA 的整体偏见也在影响对 PLOS ONE 的印象。有作者在经验分享中提到,自己所在单位评职称或申报人才项目时,公开或隐性地“看不起” PLOS ONE 等 OA 期刊,即便其收录和影响因子客观上都不差;也有年轻老师表示,正是通过在 PLOS ONE 发表早期工作才建立了投稿信心,后续再逐步冲击更窄门槛的领域期刊。
这些声音互相纠缠在一起,构成了 PLOS ONE 在中文世界的复杂形象:它既是很多学生眼中的“雨露均沾神刊”,也是许多评审专家眼中“需要区别对待的 OA 综合刊”。从数据上看,它确实有高发文量、影响因子中等但分区偏高、接受率在 30–50% 左右的特点;从制度上看,它仍是一份有同行评审、有伦理规范和数据政策、并且在开放科学指标上走在前列的正规期刊。
七、开放科学与 PLOS ONE:从 DORA 到开放数据指标
虽然很多人认识 PLOS ONE 是通过“发文量”和“灌水争议”,但在开放科学(open science)和研究评估改革方面,它其实走得比不少传统期刊更前。
PLOS 在其“Research metrics”页面开宗明义地表态:作为 DORA(旧金山研究评估宣言)的签署方,它长期反对过度依赖影响因子评价研究质量,主张更多使用文章级指标和开放科学行为来衡量研究贡献。 该页面列出了每本 PLOS 期刊在 2024 年的引用量、首次审稿时间、发表周期、接受率和发文量等数据,并在页面底部给出了“开放科学指标(Open Science Indicators)”——包括数据是否上传到开放仓库、代码是否开源、是否有预印本等指标,并与“对照期刊群体”做了对比。2024 年,PLOS 期刊整体上有 31% 的文章将研究数据上传到公开仓库,而对照期刊群体只有 23%;有代码产生的文章中,42% 公开了代码,对照群体为 25%。
这类指标不是专门针对 PLOS ONE 单独统计的,而是 PLOS 全家桶层面的“自我评分”,但 PLOS ONE 作为其最大、最综合的期刊,自然在其中占了相当比例。从政策层面看,PLOS ONE 的数据可用性声明和开放数据政策,正是推动这些开放科学行为的核心杠杆。
在更细分的出版实践上,PLOS ONE 近年来也开始关注 AI 对出版流程的影响。比如 2025 年 9 月期刊网站首页就重点推荐了一篇关于“检测大模型生成的同行评审报告”的研究,这类工作通过在稿件 PDF 中植入提示词,再分析审稿意见中是否出现这些提示的痕迹,尝试识别评审是否过度依赖 LLM。 这类研究本身未必完美,但显示出 PLOS ONE 在面对 AI 挑战时的自我反思和实验态度。
可以说,如果把期刊看成“科研生态中的一环”,而不是单纯的分数机器,PLOS ONE 更重要的身份其实是开放科学实验场:它一边用大容量和宽口径吸纳大量研究,一边通过开放数据、开放代码、开放同行评审等实践探索新的出版模式。对于关心科研体制和开放科学的人来说,这部分价值往往比“影响因子 2.9 还是 2.8”更值得关注。
八、回到最初的问题:PLOS ONE 到底是怎样的一本期刊?
把前面的历史、政策、数据和争议拼在一起,可以大致勾勒出这样一幅轮廓。
首先,从定位和制度设计上,它是一份非常典型的开放获取巨型期刊:跨学科、发文量巨大、只审科学性、不审主观重要性,采用 APC 商业模式,由非营利机构 PLOS 运营。
其次,从客观计量指标看,它在 JCR 中的影响因子处于中等水平,却因为学科分类和 ESCI 期刊扩容而被归入 Q1;在 Scopus 和第三方统计里的“Impact Score”则略显疲软,近年有小幅下滑。年发文量仍维持在 1.5–1.7 万篇的高位,但相比 2012 年的 2.3 万篇已经明显回落;接受率大约在 30–40% 区间,审稿和发表周期在 1–2 季度之间,与大量主流期刊相当。
再次,从学术研究和实证分析看,现有关于 megajournal 的研究并没有找到“PLOS ONE 系统性收录低质量论文”的证据,至少在被仔细分析的生物和医学子群体中,高频在 PLOS ONE 发文的作者,其论文被引表现并不差于同领域整体水平。 这并不意味着 PLOS ONE 里的每篇文章都质量上乘,而是说明“megajournal = 垃圾场”的简单刻板印象在数据上站不住脚。
最后,从开放科学和科研评估改革的角度看,PLOS ONE 在推动数据开放、代码共享、预印本和文章级计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尝试,PLOS 作为 DORA 签署者也公开反对用单一影响因子评价研究质量;在 AI 时代,它开始关注大模型对审稿流程的影响并引导社区讨论应对方案。
把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我更倾向于用这样一句话来回答“PLOS ONE 是什么样的期刊”:
它既不是可以一稿必中、质量放羊的“超级水刊”,也不是决定学术成败的顶级名刊,而是一份站在开放科学一线、采取宽学科和中等门槛策略、在计量指标上处于中游但在出版模式上颇具实验性的综合类期刊。
对于打算投稿的研究者来说,更现实的做法也许不是单纯问“PLOS ONE 水不水”,而是结合自己研究的学科、经费状况、时间要求和职业规划,思考:这项工作是否适合发表在一个强调科学严谨、容纳负结果和复制性研究、但社会声望不如传统窄门高刊的期刊上;如果是,那么如何利用它的开放获取优势和开放科学政策,让自己的工作在社区中产生更大的长尾影响。
参考资料(按主题分组)
下列文献和网页均为公开可访问资源,按主题分组排序;文中所有数据和结论都可以在这些来源中查到出处。
1. 官方信息与期刊基础数据
-
PLOS. Journal Information | PLOS ONE.(期刊范围与审稿标准、200+ 学科覆盖、只审科学性政策)
-
PLOS. Editorial and Peer Review Process | PLOS ONE.(编辑与同行评审流程、只审严谨性)
-
PLOS. Data Availability | PLOS ONE.(数据可用性声明与开放数据政策)
-
PLOS.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Policies.(统一的伦理与出版政策)
-
PLOS. Ethical Publishing Practice.(审稿人与编辑的伦理规范)
-
PLOS. Explore research metrics at PLOS.(各期刊 2024 引用量、接受率、审稿与发表周期、开放科学指标)
-
PLOS. Explore our publication fees and funding for open access publishing.(APC、减免与 Research4Life、Publication Fee Assistance 说明)
-
PLOS. Flat Fee agreements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Flat Fee 包年协议和 Global Equity 模式)
-
DOAJ. PLoS ONE – DOAJ Journal entry.(创刊年份、OA 模式、APC 上限 2,382 美元、CC BY 许可)
-
Clarivate. PLoS ONE: 2023 Journal Performance Data & Impact Factor.(开放获取、自 2006 年起 OA、SCIE 学科为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
Resurchify. PLoS ONE – Impact Factor, Ranking, Rating, h-index.(基于 Scopus 的 Impact Score 2024=2.82)
-
Wikipedia. PLOS ONE.(创刊时间、审稿和发表时间历史演变、接受率从 50% 降至 31% 的分析)
2. 巨型期刊与 PLOS ONE 的学术研究
-
Björk B-Ch, et al. Open-Access Mega-Journals: A Bibliometric Profile. PLOS ONE 2016;11(11):e0165359.(11 本 OA megajournal 的文献计量分析)
-
Wakeling S, Spezi V, et al. Open-access mega-journals: A bibliometric profile. White Rose Research Online.(上文论文的机构库版本)
-
López-Illescas C, et al. Are mega-journals a publication outlet for lower quality research?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2019.(比较西班牙生物/医学作者在 PLOS ONE 与整体输出的被引表现)
-
台湾学术伦理教育推广资源中心. 開放取用巨型期刊的發展與同儕審查制度.(PLOS ONE 作为首个 OA 巨型期刊的历史与制度分析)
3. 中文学术与技术社区对 PLOS ONE 的介绍与评测
-
知乎专栏. PLOS ONE 简要介绍.(2006 年创刊、PLOS 出版、综合 OA 期刊)
-
知乎专栏. 顶刊科普|PLOS ONE:发文量超大的综合性期刊.(拒稿率约 51%、2023 年发文量 14,971 篇、自引率 3.4% 等数据)
-
科学网·孙颉. PLOS ONE 2024 年发文概况.(2024 年发文 16,783 篇、高被引论文数等)
-
搜狐号“欧亚科睿学术”. 四大水刊《PLoS ONE》也升一区了!发文量依旧爆炸!(JCR 2023 影响因子 2.9、Q1、中科院 3 区、自引率 3.4% 等)
-
知乎专栏. PLoS One 升至一区,无预警,25 年的学者可以冲啦!(2024 年分区调整、国人发文占比与 APC 讨论)
-
优快云 博客. PloS One、Scientific Report 等巨型期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巨型期刊概念及 PLOS ONE/Scientific Reports 简介)
-
优快云 博客. 发文过万“灌水大户”,Scientific Reports、IEEE Access 和 PLOS ONE.(讨论三本发文过万 OA 期刊的特征和争议)
4. 开放获取与 APC 相关研究与报道
-
Waltman L, et al. An open dataset of 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 from six large scholarly publishers (2019–2023).(六大出版商 APC 数据集)——国内技术博客对其有详细解读。
-
优快云 博客. Elsevier 等六大著名出版商文章处理费(APC)历年趋势分析.(基于上述数据集分析 PLOS APC 变化情况)
-
Reuters. US NIH to cap publisher fees for federally funded research by 2026. 2025-07-08.(NIH 宣布将对联邦资助研究的出版费用设上限)
-
PLOS. Financial Overview.(2023 年收入 3,420 万美元、收入结构与支出情况)
5. 其它与 PLOS ONE 相关的资料
-
Wikipedia. Mega journal.(megajournal 概念由 PLOS ONE 首创的说明)
-
PLOS ONE. Detecting LLM-generated peer reviews.(使用提示植入检测大模型生成审稿报告的研究)
-
Journalsearches. plos one – Impact Factor, Ranking, publication fee, indexing.(APC 约 2,382 美元,减免政策说明)

7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