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电子原子的量子态与能级结构
1. 多电子原子的基础模型
多电子原子的研究常以氦原子为原型。对这些原子进行零级描述时,采用的模型与氦原子微扰理论处理所用模型相同,即独立电子模型。在该模型中,本征矢被视为单电子本征矢的适当对称化乘积,每个单电子本征矢被称为轨道或亚壳层。
电子构型可扩展到包含所有 (Z) 个电子。例如,锂原子基态的电子构型为 ((1s)^2 (2s)^1),上标表示具有特定轨道的电子数,((1s)^2) 表示 1s 轨道中有两个电子,常被错误地读作“1s 平方”。若特定轨道中只有一个电子,上标通常省略。由于 1s 轨道中有两个电子,该轨道已满,且总轨道角动量和总自旋角动量都为零,所以 ((1s)^2) 常从构型中省略,锂原子基态可表示为 Li(2s)。再如,镁原子((Z = 12))的电子构型为 ((1s)^2 (2s)^2 (2p)^6 (3s)^2)。p 轨道最多容纳六个电子,因为对于 (ℓ = 1),(m_ℓ) 只有三个可能值,每个值又有自旋向上或向下两种情况。任何满轨道必须有 (2 (2ℓ + 1)) 个电子,即 (m_ℓ) 可能值数量的两倍。完全满的轨道总轨道角动量 (L = 0),总自旋 (S = 0)。
分子形成依赖于两个或多个原子在部分填充的轨道中共享电子,因此所有轨道都满的原子在基态时通常不具有反应活性。氦是第一种惰性气体(也称为稀有气体或 noble 气体),其次是电子构型为 ((1s)^2 (2s)^2 (2p)^6) 的氖。还可以用惰性气体来简化电子构型表示,如锂的电子构型可表示为 [He]2s,镁的可表示为 Ne ^2。
独立电子本征函数(轨道)构成一个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