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基础:从早期实验到理论发展
引言
在学生开启量子物理的学习之旅时,往往会接触到二十世纪早期的一系列实验和理论创新,这些内容揭示了当时物理学的局限性。下面将介绍一些关键实验以及相关重要概念。
早期实验
光电效应
1887 年,古斯塔夫·路德维希·赫兹(Gustav Ludwig Hertz)在验证麦克斯韦电磁波理论的实验中,发现当光照射金属表面时,会有带电粒子(电子)被发射出来,且电子通量与光的波长密切相关。不过,赫兹并未深入研究这一发现。1902 年,他的学生菲利普·爱德华·安东·冯·勒纳德(Philipp Eduard Anton von Lenard)对该效应进行了定量测量,并因此在 1905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词为“因其在阴极射线方面的工作”。而赫兹本人在 1925 年因另一项工作与他人共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电效应的原理一直是个谜,直到 1905 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他发表的三篇杰出论文之一中,运用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对黑体光谱的研究成果,解释了这一效应。1916 年,罗伯特·安德鲁斯·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通过详细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解释。爱因斯坦因这项工作在 1921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许多人认为他在相对论方面的工作也值得获奖,其颁奖词为“为理论物理学做出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密立根则在 1923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词为“因其在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方面的工作”。
1901 年,普朗克提出了革命性的假设,用公式表示为:
[E = nh\nu]
其中,(E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3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