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自组织分层系统:理论、比较与应用
1. 无误差边界与拒绝程序
在分类问题中,无误差边界起着关键作用。当 $i = I$ 时,最终的无误差边界为:
$S_j$(上限) = $y_j$(上限)
$S_j$(下限) = $y_j$(下限)
若不满足 $i = I$,则 $i = i + 1$ 并回到步骤 1。
利用这些无误差边界,拒绝程序可通过检查向量 $Y$ 是否处于由无误差边界确定的正确区域来执行。若不在该区域,则相应的输入数据向量会被拒绝。
实验表明,同时利用误差边界和无误差边界能取得最佳效果。为此,定义了三个区间 $I_1(j)$、$I_2(j)$、$I_E(j)$,$j = 1, 2, …, n$:
$I_1(j) = [y_j$(下限), $y_j$(上限)]
$I_2(j) = [S_j$(下限), $S_j$(上限)]
$I_E(j) = I_1(j) \cap I_2(j)$
若任何 $y_j$ 属于 $I_E(j)$,则输入向量被分类为导致误差的向量。这种方法能提高准确性,因为即使部分 $y_j$ 在误差边界内,正确分类的数据向量也不会被拒绝,但仍可能有导致误差的数据向量未被拒绝。
2. 误差检测边界的解释
误差边界和无误差边界可从统计学角度解释为做出可靠决策的阈值。在之前讨论的输出表示中,输出神经元的输出 $y$ 和 $(1 - y)$ 分别近似于条件概率 $P(1|x)$ 和 $P(0|x)$。通过生成误差边界和无误差边界,只接受 $P(1|x)$ 或 $P(0|x)$ 足够高的向量,其他则被拒绝。
存在四种误差边界和无误差边界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98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