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中的意识难题与意义探寻
1. 意识与机器人智能
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意识与智能的关系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一个自主机器人若要具备对事物重要性的感知以及真正理解其所面对的对象和任务,它必须拥有意识。以机器人铅笔刀为例,它要完成削铅笔的任务并在环境中有效运作,意识或许是必不可少的。
此前存在两派观点的对峙。“意义即行动”派认为机器人铅笔刀无需意识就能工作;而“意义即意识”派则主张意识对机器人完成任务至关重要,且通用人工智能需要有意识的计算机才能制造出真正智能、会思考的机器。最终,“意义即意识”派取得了胜利。能够执行复杂任务并在复杂环境中导航的自主机器人,需要知识和对自身重要性的感知,而这两者都依赖于意识。
2. 实现意识的困境
在关于心智内容的人工智能之争中,意识、真正的认知和对事物的重要性感知几乎被忽视。大多数认知科学家都回避了意识这一概念。然而,意识对于构建真正智能的机器可能至关重要。
但实现意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意识是一种第一人称现象,缺乏科学上有用的第三人称定义。这使得我们无法直接对其进行编程实现,因为编程需要对所实现的内容有至少一个定义。不过,也有好消息。鉴于意识在宇宙中的独特地位(它甚至可能不是一种物理属性),意识或许是其他实现的免费副产品。也就是说,仅仅实现一个能在环境中稳健交互的机器人,可能在形而上学上就足以产生意识。由此我们得到了两个有趣的表达式:
- DGRC(“行动产生意识”):Aboutness - is - doing gives rise to Aboutness - is - consciousness
- D = C(“行动等于意识”):Aboutness - is - doing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98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