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的哲学反驳与意义问题探讨
一、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
1.1 量子计算基础
量子计算的概念由费曼在 1982 年提出。与经典计算机相比,量子计算机有两个根本不同点:
- 操作特性 :量子计算机的每一次操作都是幺正的,严格守恒信息且完全可逆,可视为可逆经典计算的推广。
- 最终状态 :量子计算的最终状态理论上是初始状态的幺正变换,但通常无法明确确定,需通过多次测量来表征,且能经典地计算出可能结果的概率分布。
1.2 量子计算发展历程
- 1985 年,多伊奇开创了量子计算的形式理论,提出了通用可编程量子计算机(“量子图灵机”)的规范。
- 1994 年,肖尔证实量子计算机在实际问题上可超越经典计算机,他展示了一种量子算法,能比已知的经典算法以指数级速度更快地分解大数字。
- 1996 年,劳埃德证明费曼关于量子计算机可模拟任何(封闭)量子系统动力学的设想是正确的。目前,量子计算的主要应用领域是密码学和机器学习,但硬件发展远落后于算法发展。
1.3 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哲学争论
在人工智能战争期间,量子计算虽处于起步阶段,但为对人工智能的哲学攻击做出了重要贡献。罗杰·彭罗斯在 1989 年重新阐述了卢卡斯 1961 年的观点,认为经典过程无法解释人类的创造力和智能,量子计算为此提供了理论背景。意识与量子理论的关联由来已久,彭罗斯则提出特定量子态的坍缩导致(或本质上就是)意识,这暗示了一种泛心论,即物理宇宙的所有部分始终都有意识。这种观点在人工智能战争的背景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