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战争:历史、现状与哲学思辨
一、人工智能的早期愿景与挫折
在20世纪70年代,哲学家兼人工智能研究者亚伦·斯洛曼曾预言,若几年后还有哲学家不了解人工智能的主要发展,那可被视为专业不称职,教授哲学课程却不讨论人工智能相关内容,就如同教授物理课程却不讲量子理论一样不负责任。然而,这一预言彻底失败了。进入21世纪初,许多知名哲学家对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一无所知,多数哲学课程也很少提及人工智能,即便提及,关注的问题也与上世纪70年代大相径庭。
最初,人工智能的发展充满了乐观的声音。1956年,首届人工智能会议在达特茅斯学院举行,同年首个AI程序“逻辑理论家”完成。但不久后,构建具有人类水平智能机器的项目就遭到了哲学家们的猛烈攻击。从1959年英国哲学家J. R. 卢卡斯发表《心灵、机器与哥德尔》开始,一系列攻击指出了计算的局限性,质疑机器能否思考特定事物、是否具备意识和感知,以及能否成为理性和道德的存在。同时,认知架构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有人认为只有类似大脑架构的事物才能拥有真正的智能。
AI研究者和支持AI的哲学家对此做出了回应,他们要么直接反驳哲学上的反对意见,要么着手构建和实施计算机程序。但到了千禧年前后,双方的争论逐渐平息。AI研究者既没有成功回应所有质疑,也没有放弃追求;反AI的哲学家也未改变立场。实际上,AI技术如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领域发展得如火如荼,其应用的成功也引发了新的伦理问题。
二、平息AI战争的因素
以下是促使AI战争平息的几个主要因素:
1. 对人类智能复杂性的低估 :起初,支持AI的一方对AI的前景极为乐观,认为理解人类智能的最后障碍即将被攻克,AI将带来诸多美好。然而,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