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相机平台与架构:应对计算机视觉挑战
1. 相机应用现状与挑战
随着技术进步、相机的非侵入性、亲民价格、安全担忧以及政府反恐资助等因素的推动,相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广泛应用于交通监控、商业车辆监测以及学校和公园的安保监控等领域。
目前的视频监控系统大多采用闭路电视(CCTV)模式,相机采集的数据由操作员分析或存储在中央服务器进行后续处理。尽管近年来视频传感技术的进步显著提升了视频处理和通信系统的能力,但这些系统产生的数据量却越来越难以管理。例如,高清电视格式(1920×1080像素)、每秒30帧、每像素24位深度的视频序列,未压缩时每秒需要0.5GB的数据量。国防部预计,未来战区传感器数据量将增长5000倍,像DARPA的自主实时地面通用监视成像系统(ARGUS - IS)产生的数据量将与人类视觉每秒传输给大脑的72GB数据相当。当前和未来的系统都难以提供足够的带宽来传输如此大量的数据。而且,实时分析和理解数TB的数据需要远超现有系统和后端服务器处理能力的计算机架构。即使采用最先进的视频压缩架构,现有的和未来的通信系统也无法满足传输这些数据流所需的带宽。
2. 智能相机的优势与协作案例
智能相机能够在靠近传感器的位置对视频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减少需要传输的数据量。通过增强智能相机的通信能力,可以实现协作式场景和事件分析,通常还能实时进行,这进一步降低了对中央服务器的依赖。一个相机检测到的事件可以传输到周围的相机进行上下文和地理相关的解读。智能相机可以在固定或移动模式下运行。
下面通过两个实际案例说明这种方法的好处:
- 跌倒检测案例 :一组相机用于跌倒检测,每个相机只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