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A加密算法:原理、应用与安全分析
1. RSA背后的数学原理
RSA在加密消息时,将消息视为一个大数字,加密过程本质上是大数字的乘法运算。为了理解RSA的工作原理,我们需要了解它所处理的大数字类型以及这些数字的乘法规则。
RSA将待加密的明文视为1到n - 1之间的正整数,其中n是一个大数字,称为模数。这些数字相乘后得到的结果仍满足相同的条件,我们称这些数字构成一个群,记为$Z_n^*$,并称之为模n的整数乘法群。
例如,考虑模4的整数乘法群$Z_4^ $。根据群的定义,群中必须包含单位元(即1),且每个元素x都必须有一个逆元y,使得$x × y = 1$。由此可知,0不在$Z_4^ $中,因为任何数乘以0都不可能得到1;1属于$Z_4^ $,因为$1 × 1 = 1$,即1是其自身的逆元;2不属于$Z_4^ $,因为2与4不互质(4和2有公因数2),无法通过2与$Z_4^ $中的其他元素相乘得到1;3属于$Z_4^ $,因为$3 × 3 \mod 4 = 1$,即3是其自身的逆元。因此,$Z_4^* = {1, 3}$。
再看模5的整数乘法群$Z_5^ $。由于5是质数,1、2、3、4都与5互质,所以$Z_5^ = {1, 2, 3, 4}$。验证如下:$2 × 3 \mod 5 = 1$,所以2是3的逆元,3是2的逆元;$4 × 4 \mod 5 = 1$,所以4是其自身的逆元;1同样是其自身的逆元。
当n不是质数时,我们使用欧拉函数$φ(n)$来计算$Z_n^ $中的元素个数。该函数给出与n互质的元素个数,也就是$Z_n^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21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