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硅材料中的缺陷与吸杂技术解析
1. 引言
现代VLSI/ULSI制造过程包含数百个不同步骤,主要是对抛光的直拉(CZ)硅片进行各种化学、物理和热处理,以在硅片表面区域制造有源和无源器件元件。然而,即使是高质量的硅晶体,在热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微缺陷。其中,过渡金属污染会引发表面微缺陷,而氧沉淀则是CZ硅片内部微缺陷的唯一原因。这些缺陷会严重降低电子器件的性能,因此消除杂质的有害影响至关重要。
2. 生长和工艺诱导缺陷
- 缺陷类型与形成因素
- 生长和工艺诱导缺陷的形成不仅受硅中最丰富的杂质氧的影响,还涉及氧杂质、本征缺陷和金属杂质这三种缺陷类型的复杂相互作用。
- 氧沉淀会呈现出多种形态和结构,其形成的主要因素并非氧本身,而是由于硅中本征缺陷的平衡浓度低,难以满足SiO₂沉淀的体积要求。
- 除了含氧缺陷,氧沉淀还会导致二次扩展缺陷,主要是堆垛层错和位错环,这是氧和本征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
- 本征缺陷与金属杂质的影响
- 生长的扩展本征缺陷(如A - 和D - 缺陷)在CZ和FZ硅中都存在,其在硅片周边区域(A - 缺陷)或中心(D - 缺陷)的出现与晶体生长过程中的热历史有关,主要是因为硅中有两种本征缺陷:间隙原子和空位。
- 金属沉淀在器件工艺中很常见,在晶体生长过程中也可能少量出现。金属杂质与氧和本征缺陷相互作用,能增强氧沉淀,影响二次缺陷(如位错)的形成,还可能与生长的本征A - 和D - 缺陷共同导致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