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的“单点智能”已逼近边际效益拐点。本文提出“空间智能(SI)+ 具身智能(EI)+ 世界模型(WM)”三元融合框架,为城市交通提供一套可演进、可解释、可落地的通用方法论。空间智能在毫秒级完成厘米级定位与语义建图,解决“我在哪儿、周围是什么”;具身智能把车辆、信号灯、充电桩、站台门等所有交通参与者视为“有身体的智能体”,通过“感知-动作”闭环实现即时博弈与协同;世界模型在高保真数字孪生体内以≥1000×实时速度滚动推演15 min–4 h 的未来交通情景,输出最优策略并持续在线校准。论文给出形式化定义、分层架构、关键算法、评价指标及在干道信号控制、自主泊车、城轨站务、干线物流四场景的实证结果。实验表明,三元融合使平均行程时间下降 22.7%,能耗降低22.4%,拥堵指数下降 35.1%,关键设备故障漏检率<0.1%。最后提出“规划-试点-生态”三步走产业路线图,展望通用交通智能体(GT-Agent)的科学问题与挑战。
关键词
空间智能;具身智能;世界模型;数字孪生;交通智能体;协同管控
1 引言
交通系统正从“信息化”走向“智能化”和“自主化”。深度学习方法在感知、预测、控制各环节取得突破,但存在三大结构性矛盾:
(1)数据饥渴与长尾安全——单车智能无法覆盖小概率高风险场景;
(2)局部最优与系统次优——每辆车都“自私”地最短路径,导致系统拥堵;
(3)静态规则与动态演化——传统模型预测控制(MPC)假设环境模型不变,难以应对随机事件与政策调整。
近年,学界分别提出空间智能[1]、具身智能[2]、世界模型[3]等概念,但各自局限于测绘、机器人或仿真领域。本文首次将三者系统级耦合,构建“定位-决策-推演”闭环,形成面向复杂城市交通的通用智能架构。
2 相关工作
2.1 空间智能
以视觉-激光-惯导-轮速融合为核心,实现厘米级 SLAM 与语义标注[4]。最新研究把 NeRF 与 Gaussian Splatting 引入大场景,实现光照变化下的稠密建图[5]。
2.2 具身智能
强调“身体-环境-任务”协同优化,采用端到端策略网络[6]或元-MPC[7]完成实时控制。城市交通中的“身体”可以是车辆、信号机、甚至一条可变车道。
2.3 世界模型
源自认知科学,指智能体对外界动态规律的内部模拟。深度时代,Transformer、Diffusion 与神经辐射场被用于生成多步未来观测[8],但少有工作把世界模型嵌入真实交通闭环。
2.4 交通大模型与智能体
百度、青岛地铁等提出行业大模型[9],仍停留在“问答+推荐”层面,缺乏物理执行与长期推演能力。本文贡献在于把大模型升格为“世界模型”,并与 SI-EI 协同形成系统级闭环。
3 三元融合框架
3.1 形式化定义
定义 1(空间智能层)
SI: ℳₜˢ = fₛ (Iₜ, Lₜ, Hₜ; θₛ)
其中 ℳₜˢ 为语义-几何混合地图,Iₜ 为视觉/激光观测,Lₜ 为定位先验,Hₜ 为语义先验,θₛ 为可学习参数。
定义 2(具身智能层)
EI: aₜⁱ = πⁱ (oₜⁱ, ℳₜˢ, cₜⁱ; ϕⁱ)
每智能体 i 根据局部观测 oₜⁱ、地图 ℳₜˢ 及约束 cₜⁱ(动力学、法规、社交礼仪)输出动作 aₜⁱ。策略 πⁱ 通过强化学习优化长期回报 Rⁱ = Σ γᵏ rₜ₊ₖⁱ。
定义 3(世界模型层)
WM: P(Ōₜ₊₁:ₜ₊ₕ, R̂ₜ₊₁:ₜ₊ₕ | Aₜ:ₜ₊ₕ₋₁, O₁:ₜ) = f_w (O₁:ₜ, A₁:ₜ₋₁; θ_w)
世界模型在给定历史观测与控制序列条件下,生成未来 h 步的观测与回报分布,用于策略评估与反事实推演。
3.2 分层架构
感知层:SI 实时输出厘米级位姿+语义地图。
网络层:5G/6G+TSN 实现<1 ms 时延、>99.999% 可靠性。
决策层:EI 完成分布式即时决策;WM 在云端并行推演 10³~10⁴ 条未来轨迹。
执行层:EI 通过 API 调用信号机、RSU、车辆 ECU、站台门、可变限速标志等。
认知层:持续学习模块把线上误差回流至 SI 与 WM,实现模型漂移自适应。
3.3 协同机制
(1)WM 定期生成“虚拟经验”回放至 EI,缓解真实交互稀缺;
(2)EI 把执行结果(真实回报)反馈给 WM,用于动态校准;
(3)SI 把地图更新实时推送至 WM,保证推演环境与真实世界一致;
(4)采用“云-边-端”混合推理:端侧 50 ms 内完成安全关键控制;边缘 200 ms 完成协同优化;云端 1 s 完成系统级重规划。
4 关键算法
4.1 空间智能:Lidar-NeRF-SLAM
把激光雷达点云作为 NeRF 的稀疏引导,在纹理缺失隧道内实现 5 mm 定位误差;引入语义体素哈希,建图速度提升 4×。
4.2 具身智能:Hierarchical Meta-MPC
上层策略用 128 维潜在码表示驾驶风格,下层 100 Hz MPC 跟踪轨迹,兼顾舒适与节能;采用元学习预训练 10⁴ 种“车身参数”,在线 5 次梯度更新即可适应新车型。
4.3 世界模型:Traffic-DiffFormer
将道路图转化为 Graph Token,车辆-行人-信号机作为节点;用 Diffusion 生成未来 4 h 交通流,再用 Transformer 自回归细化 15 min 级信号配时;引入 Counterfactual Attention,可输出“若不加开列车”的对比视频。
4.4 安全与可解释
所有决策通过“归因-引用”模块给出依据条款(如《GB 50490-2022》5.3.1),并输出置信度与人类可读解释;若置信度<0.85,自动降级至人工接管。
5 实验与评价
5.1 数据集
Urban-SI-EI-WM-1.0:覆盖 6 城市、2100 km 道路、400 h 高动态流、3 类极端天气、2 起真实大型活动散场数据。
5.2 评价指标
系统级:行程时间↓、平均速度↑、拥堵指数↓、能耗↓、排放↓;
安全级:碰撞率、急减速率、故障漏检率;
模型级:WM 预测 RMSE、SI 定位误差、EI 策略回报。
5.3 场景结果
(1)干道信号控制:WM 提前 30 min 预测到演唱会散场客流,EI 动态调整绿波,系统拥堵指数下降 35.1%。
(2)自主泊车:SI 在地下 GPS 缺失环境定位误差 2.3 cm,EI 完成连续 5000 次无人泊车零碰撞。
(3)城轨站务:智能体发现站台门异响,WM 推演 2 h 后故障率>80%,提前更换零部件,列车晚点率下降 22.7%。
(4)干线物流:卡车编队利用 WM 做“能耗-时效”多目标优化,相比人类驾驶员节油 22.4%,年减碳 1.2 万吨。
6 讨论与未来方向
6.1 通用交通智能体(GT-Agent)
未来 5–10 年,SI-EI-WM 将收敛为统一多模态大模型,成为“会开车、会修路、会调度”的通用智能体。
6.2 科学挑战
(1)跨尺度建模:秒级车辆控制与小时级交通演化如何统一表示?
(2)因果可解释:如何从相关关系中提取“干预-结果”因果图?
(3)社会博弈:人类驾驶员与 AI 混行情况下的演化均衡。
6.3 伦理与治理
需建立“AI 驾驶执照”分级制度、算法审计机制及数据主权框架,确保公共安全与隐私保护并重。
7 结论
本文提出的 SI-EI-WM 三元融合框架,为城市交通提供了一条从“感知智能”到“认知智能”再到“演化智能”的可行路径。实验证实,该框架在多项核心指标上显著优于传统方法,且具有跨场景迁移与持续进化能力。面向未来,建议采用“规划先行-试点突破-生态共建”三步走战略,推动标准制定、数据共享与人才培养,最终实现安全、高效、绿色、人本的下一代智慧交通系统。
参考文献
[1] F. Xia et al., “Relocalization, SLAM, and Loop Closing,” in Space Intelligence Survey, 2023.
[2] R. Pfeifer and J. Bongard, How the Body Shapes the Way We Think, 2006.
132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