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 列车本体相关终端(“移动的终端”)
这类终端直接安装在列车之上,是列车安全、高效运行的“神经末梢”。
-
列车控制与管理系统(TCMS)终端/智能控制单元
-
研究内容:新型列车网络架构(如以太网列车骨干网)、智能控制算法、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车地实时数据交互协议。
-
-
自动驾驶系统(ATO)及相关传感器
-
研究内容:高精度定位终端(融合GNSS、惯性导航、雷达等)、环境感知传感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机器视觉摄像头)及其数据融合算法、智能决策与控制模型。
-
-
车载乘客信息系统(PIS)与信息终端
-
研究内容:车载LCD/LED显示屏、广播对讲设备、车载Wi-Fi接入点、乘客计数系统、行为智能分析摄像头(用于安全与客流监测)。
-
-
走行部与关键部件监测终端
-
研究内容:安装在转向架、轴承、齿轮箱等关键部位的振动、温度、声学监测传感器;基于边缘计算的在线故障诊断终端。
-
-
牵引传动与受流终端
-
研究内容:智能牵引控制单元、受电弓状态监测终端(如弓网视频监测)、绝缘状态监测传感器。
-
二、 基础设施相关终端(“固定的终端”)
这类终端部署在线路、车站、车辆段等固定设施上,构成轨道交通的“静态感知网络”。
-
信号系统地面终端
-
研究内容:计算机联锁(CI)系统、列车自动监控(ATS)工作站、轨旁控制器、计轴器、信标(应答器)。
-
-
线路状态监测终端
-
研究内容:钢轨应力与温度监测传感器、轨道几何参数检测设备、隧道结构健康监测系统(沉降、收敛变形)、接触网/第三轨状态监测终端。
-
-
车站智能终端
-
研究内容:
-
客运服务类: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终端(自动售票机TVM、闸机AG)、智能问询机器人、智能导乘屏。
-
运营管理类:站台门控制单元、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传感器(温湿度、能耗)、视频监控系统(CCTV)摄像头(含AI智能分析功能)、消防报警终端。
-
安全防控类:智能安检仪、人脸识别通道、异常行为识别摄像头。
-
-
-
供电系统监测终端
-
研究内容:变电所智能监控装置、接触网电压/电流监测终端、电缆接头温度在线监测系统。
-
三、 运营管理与服务支持终端(“后台与移动的终端”)
这类终端服务于调度、维护和乘客,连接着前台操作与后台决策。
-
中心级调度与管理系统终端
-
研究内容:综合调度大厅的大屏幕显示系统、各专业调度员的工作站(运行图调整、电力调度、应急指挥)、基于数字孪生的指挥决策支持系统。
-
-
维护检修终端
-
研究内容:手持式智能巡检终端(用于记录设备状态)、智能穿戴设备(AR眼镜用于远程专家指导)、车辆段/停车场的地勤调试终端。
-
-
乘客移动终端与应用
-
研究内容:智能手机上的官方出行App(研究其功能集成、用户体验、个性化服务推送)、基于蓝牙/Wi-Fi的室内定位信标、电子车票(二维码、NFC)。
-
四、 前沿与融合技术催生的新型终端
随着新技术发展,一些新型终端正在涌现。
-
基于5G-R/5G的通信终端
-
研究内容:车载5G通信单元(CSU)、轨旁5G基站、支持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的工业物联网网关,为实现车车通信、移动闭塞等提供基础。
-
-
轨道机器人
-
研究内容:隧道巡检机器人、车站安防巡逻机器人、车辆清洗/检测机器人。
-
-
边缘计算节点
-
研究内容:部署在车站或车辆段的边缘服务器,用于处理本地产生的大量视频、传感器数据,实现低延时的智能响应,减轻中心云压力。
-
主要研究方向总结
对上述终端的研究,可以聚焦于以下几个前沿方向:
-
智能化与AI赋能:如何为传统终端嵌入AI芯片和算法,使其具备边缘智能(如实时视频分析、语音识别、预测性维护)。
-
状态感知与PHM:如何利用终端数据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从“计划修”转向“状态修”。
-
多源数据融合:如何将来自不同终端的数据(如视频、传感器、位置信息)进行有效融合,形成统一的态势感知。
-
网络安全:随着终端互联,如何保障海量终端(尤其是物联网终端)的网络安全,防止网络攻击。
-
标准化与互联互通:研究终端接口、通信协议的标准化,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无缝对接。
-
人机交互优化:研究如何为调度员、维护人员、乘客设计更直观、高效、友好的终端交互界面。
总而言之,轨道交通的终端研究是一个充满机遇的交叉学科领域,融合了自动化、计算机科学、通信工程、机械工程等多个专业,目标是共同构建一个更安全、高效、绿色、智慧的轨道交通系统。

2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