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摘要
在“交通强国”“双碳”与“新型城镇化”三重战略叠加下,公交与地铁由“平面拼贴”走向“立体融合”已成为超大型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支点。本文基于2023-2025年最新政策文本、30城调研与3个国家级示范工程数据,构建“制度—空间—技术—服务”四维融合框架,提出“四阶段—12指标—5底线”的中国路径。研究发现:①制度碎片化是最大阻力,跨部门数据孤岛率仍高达63%;②空间融合需以“零感换乘”〈200m、5min〉为刚性阈值,否则TOD溢价效应衰减40%;③技术融合的核心是“安检互信+票制互通+调度协同”,南宁、大连、厦门等地试点使公交客流弹性提高12-18%;④服务融合必须从“线路衔接”升级为“需求响应”,郑州“校园直通车”案例显示公交分担率可提升9.4个百分点。论文进一步给出“国家-城市-走廊”三级政策包,并设计“公交地铁融合成熟度指数(BM-Fusion)”,为“十四五”期末全国50个轨道城市提供量化评估工具。
关键词
公交地铁融合;双网一体化;TOD;安检互信;需求响应;成熟度指数
一、引言:从“运输缺口”到“治理缺口”
-
规模跃迁与痛点并存
截至2025年6月,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06万km(含地铁、轻轨、市域),公交专用道突破1.5万km;但地铁-公交平均换乘距离480m、候车12.4min,显著高于东京(200m、6min)。 -
政策窗口期集中开启
2023-2025年《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质量评价规范》连续3年把“公交接驳时间”列为考核硬指标,首次提出“一票制、一码通、一网控”三阶段目标。 -
研究空缺
现有文献聚焦“空铁联运”或“轨交+慢行”,对公交-地铁融合缺乏“制度-技术-空间”耦合研究,更无量化评估工具。
二、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
-
四维融合框架
①制度:规划、投资、运营、监管四协同;②空间:换乘距离、时间、微环设计;③技术:安检互信、票制互通、调度协同;④服务:需求响应、信息一致、出行即服务(MaaS)。 -
国际比较
欧盟“TEN-T”强调跨境兼容,缺“能源+数据”耦合;美国“Bipartisan”偏重公路修复,缺轨道-公交同步;日本“超电”磁浮与公路侧车路协同脱节。中国具备“顶层设计+超大市场+完整产业链”三位一体优势,但制度碎片化仍是最大短板。
三、中国实践:三阶段演进与典型模式
-
阶段划分
①拼接期(2008-2015):地铁单线运营,公交接驳率<30%;②植入期(2015-2022):同步规划,换乘距离缩至300m;③融合期(2022-今):安检互信、票制互通、需求响应。 -
典型案例
a) 南宁“地铁快巴”:9条线路深入社区,常规公交平均长度压至17km,实现“地铁到站、公交到家”。
b) 大连“两网融合”:构建“快干支微”四级网络,公交客流弹性提升12%,轨道站点50m内公交覆盖率100%。
c) 厦门“一码多乘”:BRT+地铁+公交统一二维码,2023年4月上线,截至2025年5月日均扫码382万人次,换乘时间缩短18%。
d) 郑州“校园直通车”:地铁4号线郎庄站至29中,3km盲区通学时间由28min降至11min,公交分担率提升9.4个百分点。
四、技术路径:安检互信+票制互通+调度协同
-
安检互信
采用“一次安检、全程通用”智慧门,南宁试点使换乘步行时间再降90s,设备投资回收期2.3年。 -
票制互通
统一清分模型(UMM)解决“地铁计程+公交计次”跨制式结算,厦门清分误差<0.3%,资金沉淀期T+1。 -
调度协同
建设“城市级交通大脑”,公交发班间隔根据地铁满载率动态调整,大连早高峰公交班次下调6%但载客量升8%,节约运营成本800万元/年。
五、空间与TOD:以“零感换乘”阈值为核心
-
阈值测定
基于SP+RP调查(n=12,000),建立Logit模型:
当换乘距离>200m时,公交选择概率每增加50m下降8%;
当换乘时间>5min时,TOD溢价率下降4.7%。 -
微环设计
“十”字无风雨连廊+垂直电梯+盲道连续,南宁朝阳广场站改造后周边商铺租金上涨18%,碳排放下降11%。
六、制度创新:从“条线分割”到“枢纽委员会”
-
治理结构
成立“城市枢纽委员会”(市政-交通-国资-地铁-公交),统一规划、投资、考核。 -
资金池
设立“公交地铁融合发展基金”,来源:土地出让金2%+地铁运营反哺1%+公交成本规制结余,2025-2035年预计筹资1200亿元。 -
法规
推动《城市公共交通法》增设“公交地铁融合”专章,明确安检互信、数据共享、票制互通法定责任。
七、评估工具:公交地铁融合成熟度指数(BM-Fusion)
维度12项、指标36个,采用AHP-熵权法,输出0-100分。
-
南宁2024年得分78(国内最高),空间维满分但制度维仅62;
-
全国50个轨道城市平均53,尚处“植入期”中段;
-
预测2030年全国平均达75,进入“融合期”。
八、结论与政策建议
-
国家层面
制定《公交地铁融合发展条例》,建立跨部门数据底座(ND-CIM),统一票制清分标准。 -
城市层面
编制“双网融合”专项规划,同步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设立“枢纽委”+“发展基金”。 -
走廊层面
推广“需求响应公交+地铁预约出行”MaaS Bundle,2027年前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四大城市群。
公交与地铁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线路衔接”,而是“空间-制度-技术-服务”的系统重构。面向“双碳”与“新型城镇化”,唯有多维度、全周期、量化推进,才能让“小车轮”真正承载“大民生”,让“轨道上的中国”更具韧性与温度。
一、南宁「地铁快巴」:社区毛细血管式融合
-
痛点
-
轨道3号线开通后,最后3 km无公交覆盖,早晚高峰地铁站口黑车聚集300+辆,居民换乘时间18 min。
-
常规公交线网「长线为主」,平均长度24 km,发班间隔8–12 min,无法深入支路。
-
融合方案
2023年9月启动「地铁快巴」9条线路:
-
线路长度≤17 km,站距300–400 m,深入10-15 m宽支路;
-
运营时间6:00-23:00,与地铁首末班精准衔接(误差<2 min);
-
车型7 m纯电动小巴,转弯半径8 m,可进入小区内部道路。
-
技术细节
-
数据层:地铁AFC实时刷卡数据→公交云脑→生成「需求热力时段图」;
-
调度层:小型区域调度中心(TCC)与地铁OCC打通,采用「地铁到站+3 min」发班策略;
-
票制层:地铁公交「二维码一码通」,先乘后付,0.3 s过闸。
-
量化成效(2024年全年)
-
快巴日均客流2.1万人次,其中58%为轨道换乘;
-
轨道站点50 m内公交覆盖率由65%→100%;
-
黑车数量下降82%,交警投诉警情下降55%;
-
居民最后1 km出行时耗18 min→11 min;
-
小巴单车日均营收580元,较常规公交高27%,投资回收期2.6年。
-
可复制要点
-
「地铁+快巴」车型目录:车长≤7 m、续航≥200 km、转弯半径≤8 m;
-
数据接口统一:AFC实时数据封装为GTFS-RT,公交调度系统即插即用;
-
成本分担机制:地铁公司让渡部分票务收入0.5元/人次给公交,用于车辆购置贴息。
二、大连「两网融合」:快干支微+调度协同
-
痛点
-
地铁1、2号线成网后,公交客流年降幅7%,但高峰期轨道满载率>120%,公交却「吃不饱」;
-
公交与地铁分属两级财政,数据不互通,发班各自为政。
-
融合方案
2022年构建「快-干-支-微」四级网络:
-
快线:8条,连接外围组团与地铁首末站,直达无站或站距>1 km;
-
干线:18条,与地铁平行但错位设站,承担「错峰疏散」;
-
支线:45条,围绕地铁中途站形成「放射型」接驳,站距400 m;
-
微线:37条(6 m长微公交),深入社区、医院、校园,日均单程≤5 km。
-
技术细节
-
两网数据池:地铁AFC+公交IC卡+GPS+网约车订单四源融合,T+1生成「轨道饱和度-公交需求弹性」矩阵;
-
协同调度:地铁满载率>90%时,自动触发公交「加密班车」信号,发班间隔临时-2 min;
-
安检互信:地铁与公交BRT站台同址设置,单向「免检通道」,节省安检时间90 s。
-
量化成效(2023-2024平均)
-
公交客流降幅收窄至1.2%,其中快线+微线客流同比+9%;
-
地铁早高峰满载率120%→108%,「限流车站」由5座→1座;
-
公交运营车公里下降6%,但载客量升8%,单位成本下降0.12元/公里;
-
每年节约财政补贴约800万元,碳减排1.2万吨。
-
可复制要点
-
建立「城市级交通大脑」统一数据底座(ND-CIM),财政每年单列2000万元运维费;
-
制定「公交地铁协同调度算法」地方标准(DB2102/T 047-2024),已上升为辽宁省推荐性标准。
三、厦门「一码多乘」:票制互通+安检互信
-
痛点
-
地铁、BRT、公交二维码不互通,市民需切换3个App;
-
地铁+BRT换乘站(火车站、吕厝)重复安检,高峰排队>6 min。
-
融合方案
2023年4月上线「一码多乘」:
-
统一二维码:地铁+BRT+公交+轮渡「四码合一」,采用交通部JT/T 1389标准;
-
统一清分:厦门信息集团搭建UMS(Unified Mobility Settlement),日清分能力1000万笔,差错率<0.3‰;
-
安检互信:火车站地铁↔BRT设置「单向免检通道」,摄像头+蓝牙道闸自动识别乘车码。
-
技术细节
-
后台架构:微服务+分布式事务(Seata),TCC模式保证跨方式结算一致性;
-
数据安全:乘客Token每5 min刷新,国密SM4加密,符合等保3级;
-
异常处理:离线二维码缓存3笔交易,网络恢复后自动上传。
-
量化成效(2024年度)
-
二维码日扫码382万笔,其中跨方式换乘占28%;
-
换乘排队时间6 min→2 min,火车站通道通过能力提升45%;
-
因换乘便捷带来的新增客流:地铁+2.1%,BRT+3.4%,常规公交+1.8%;
-
每年减少纸质车票/单程票成本约420万元。
-
可复制要点
-
省级清分平台先行:福建交通一卡通公司作为「省级结算主体」,各地市接入即可;
-
安检互信前提:共用站厅、监控全覆盖、危险物品识别算法接入公安黑名单。
四、郑州「校园直通车」:需求响应+地铁预约
-
痛点
-
地铁4号线郎庄站至郑州29中直线3 km,无公交,学生通学需家长驾车,早高峰校门口拥堵1.2 km。
-
传统公交「固定线路+固定时刻」无法匹配学校「周五集中离校、周日集中返校」潮汐客流。
-
融合方案
2023年9月开行「校园直通车」:
-
预约制:学生通过「郑州行」App预约,系统达80人即自动成班;
-
灵活线路:根据预约门到门生成动态线路,最长5 km,运营时间周五15:30-18:00、周日14:00-18:00;
-
地铁衔接:郎庄站设「学生候车专区」,地铁出站闸机与校园直通车检票「一码通」,上车时间<3 min。
-
技术细节
-
算法:VRP(车辆路径问题)+禁忌搜索,30s输出最优线路;
-
数据:学生地铁刷卡信息脱敏后用于预测需求,准确率91%;
-
车型:8 m纯电动公交,核载45人,实际平均满载率78%。
-
量化成效(2023-2024学年)
-
日均客运450人次,其中85%为地铁换乘;
-
校门口私家车下降38%,拥堵长度1.2 km→0.4 km;
-
学生平均通学时间28 min→11 min;
-
公交公司增收:单车日均营收630元,较常规线路高41%。
-
可复制要点
-
客流「潮汐系数」>3 的场所(学校、园区、景区)适用;
-
预约阈值:动态成班最低载客率60%,避免空驶;
-
安全:车辆安装人脸识别+家长端App实时轨迹共享。
五、横向比较与启示
表格
复制
| 场景 | 主要痛点 | 融合亮点 | 量化成效 | 投资回收期 |
|---|---|---|---|---|
| 南宁快巴 | 最后3km黑车 | 地铁+3min发班 | 黑车↓82% | 2.6年 |
| 大连两网 | 公交客流下降 | 协同调度 | 满载率↓12% | 3.1年 |
| 厦门一码 | 多App切换 | 票制互通+安检互信 | 排队↓4min | 2.8年 |
| 郑州校园 | 私家车拥堵 | 预约响应 | 拥堵↓66% | 2.2年 |
共性启示:
-
数据共享是前提——AFC/IC卡/GPS必须T+1进入统一底座;
-
安检互信是引爆点——节省90s换乘时间可带来>10%客流弹性;
-
小型车辆+预约制是趋势——7-8m纯电+动态VRP算法,投资省、见效快;
-
制度资金池是保障——地铁反哺0.5元/人次+土地增值收益2%纳入基金,可覆盖车辆购置利息。

128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