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记:
大家好,我在为银行、保险、电信等行业提供SaaS解决方案的三十多年里,我见过最混乱的项目现场,不是技术攻关的会议室,也不是产品上线的作战室,而是在那些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的“决策真空地带”。
项目团队像一艘艘动力强劲的快艇,各自奋力划桨,却因为没有统一的航标和交通规则,频繁碰撞、抢道、甚至原地打转。最终,大家都很累,但离战略的彼岸却越来越远。
在我们聊完了战略的“罗盘”(开篇)、执行的“三驾马车”(项目、项目集、项目组合),以及具体项目的“精益求精”之后,今天,我们要来安装那个最关键、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中央操作系统”——组织级项目治理。它,决定了所有快艇能否形成一支高效的联合舰队。
一、 “组织内耗”的黑洞:为何你的战略总在空转?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亲身经历的典型场景。
几年前,一家全国性的股份制银行决心推动“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战略宏大,预算充足。很快,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
- 渠道部立项了“超级App”,目标是整合所有手机银行、信用卡App和生活服务入口。
- 信用卡中心则推出了自己的“王牌卡App”,主打年轻客群和消费金融,与渠道部的规划存在大量重叠。
- 网金部则认为未来在开放银行,正在大力推进与外部场景(如出行、电商)的API对接项目。
结果可想而知:三个团队都号称自己是“战略核心”,在内部争抢最优秀的技术资源、市场预算和高层注意力。周会上吵得面红耳赤,项目进度却因为协同问题处处受阻。高层看着三份都很有道理的报告,迟迟无法做出真正有效的决策。
这,就是典型的治理缺失。
它像一个看不见的黑洞,吞噬着组织的资源和热情,在战略和执行之间,砌起了一堵无形的墙。这堵墙,由以下几块“砖”构成:
- “屁股决定脑袋”的决策:部门利益压倒组织战略,谁声音大谁有理。
- “资源争夺的丛林法则”:没有统一的资源调配机制,项目成功与否不看价值,看“山头”大小。
- “上线即终点的幻觉”:项目交付物上线,大家开香槟庆祝,却无人追踪它是否真正带来了业务增长或成本节约。
- “信息不透明的迷雾”:高层看不到真实的项目健康度,一线团队不理解战略意图,中层管理者成了“夹心饼干”。
【点评】
很多管理者将这些问题归咎于“执行力不行”或“跨部门协作难”。但根源在于,我们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协同上的懒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流程和会议,而是一个能让正确决策持续发生的框架。这个框架,就是项目治理。
二、 回到本源:治理,不是更严的“管”,而是更聪明的“决”
一提到“治理(Governance)”